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邂逅张爱玲 精选

已有 6422 次阅读 2014-4-27 14:4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邂逅张爱玲

 

澳洲我所在的大学的图书馆是我经常去的地方,最近尤其频繁。很多人会认为我工作努力又去查资料了,很枯燥的事情。其实不然,不是查资料不枯燥,而是我偷偷去了图书馆顶楼一个别有洞天的角落。说是一个角落,其实并不小,目测一下足有十几排书架,架上摆满了日文和中文的各类书籍,中文书尤其多。毕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一些也是应该。这里来的人很少,清静地有点孤单,还好书架上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文学巨匠陪伴,这让我这个搞科研经常陷入困境的思考者,在这里有机会逃避片刻,像阿Q那样。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鲁迅的作品里面经常提到左翼作家。老师说左翼作家都是革命的,先进的。反之,左翼作家批评的多是反革命的,腐朽的,落后的,比如胡适,林语堂,张爱玲等。这里先坦白一下,长这么大,我读的所谓文学名著也不多,说实话也不太喜欢,不喜欢的原因是我读不太懂这些大家写的那些高深的东西。有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的时候,我一直不太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可当有一天,我快40岁的时候,突然有一种想写点东西的冲动,然后就开始在科学网上信马由缰地写自己的感悟,美其名曰“文学创作”,并遭到了不少朋友的鼓励与表扬。其实,我是越写越心虚,我一直怀疑科学网上这些捧场的朋友绝大多数跟我是一路的,搞理工科的能把话说明白,错别字不要太多就算及格了。所以,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看看那些非理工科的大神们都怎样写文章。像我等理工男到底有没有机会望其项背,项背,就是后脖颈子。

图书馆,我拿起的第一本文科大神的书就是张爱玲的一本散文集。张爱玲大家都知道吧,就是写《色戒》的那位。由于受鲁迅的影响(其实主要是中学老师的影响),我对张爱玲这样的作家一直是很同情的。不就是写些反动,腐朽,小资情调的东西吗?带着挑剔的眼光,我开始看她这本书中随手翻到的一篇文章。不看不要紧,一看竟然就不能释手。要知道,我已经有很多年都没有耐心看完一部别人的作品了,哪怕媒体宣传的是如何如何的天才作家,如何如何地畅销。然而,张爱玲的散文竟然一下就抓住了我。一个女人的思想怎么能这么深刻!比起鲁迅的文章的战斗性,深入骨髓的讽刺味道,张的文章更谦和更与世无争,但对生活的感悟,人性的挖掘之深刻精准丝毫不比鲁迅逊色。而且,这位1920年出生的作家,写的东西,独到的见解,几十年后读起来,竟然一点也不过时,仍就发人深省,回味无穷。甚至,随着我们这个国家逐渐从革命,运动,斗争等形态逐渐向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转变的过程中,人们愈发重视生活质量,张的文章无疑会更有生命力。但,如果你把张爱玲看成只是写些小资小调,病病殃殃的颓废文章那就大错特错了。

一本好书,有时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精髓之处。而只有你真正领会了这种精髓,你才有机会真正吸收到能量,营养。这些养分才能真正为你所用,这就是融会贯通。有时候,你读张爱玲的文章,你就能感觉到这位文学大家搞文学创作其实跟我们这些学理工的搞科研有异曲同工之处。张爱玲告诉我们,搞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也是灵感。灵感是怎么来的呢?首先一个会写文章的人,一定是一个对生活非常敏感的人,心细如发。这种敏感其实就是世事洞明,就是人情练达,并有能力将这些洞明的世事和练达的人情转化成文字。一部好的作品,一部能流传百世的作品一定是抓住,并挖掘了了人性最本质,最美(丑)的东西,并发挥到极致。至于说用什么方式表现出来,那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科研创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科研中的灵感,同样来自你对大自然长期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而人们探索的自然规律又何尝不是事物发展的极致?至于用什么手段发现这种极致,同样考验着人们的智慧与虔诚。

最后录两首张爱玲的诗:

 

 落叶的爱

  大的黄叶子朝下掉;慢慢的,它经过风,

  经过淡青的天,

  经过天的刀光,

  黄灰楼房的尘梦。

  下来到半路上,

  看得出它是要去吻它的影子。

  地上它的影子,

  迎上来迎上来,

  又像是往斜里飘。

  叶子尽着慢着,

  装出中年的漠然,

  但是,一到地,

  金焦的手掌

  小心覆着个小黑影,

  如同捉蟋蟀——

  “唔,在这儿了!”

  秋阳里的水门汀地上,静静睡在一起,

  它和它的爱

。。。。。。。。。。。。。。。。。。。。。。。。。。。。。


中国的日夜

  我的路走在我自己的国土。

  乱纷纷都是自己人;

  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补钉的彩云的人民。

  我的人民,

  我的青春,

  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

  谯楼初鼓定天下;

  安民心,

  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

  沉到底。……

  中国,到底。

  (一九四七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2836-789105.html

上一篇:走四方
下一篇:王蒙的处世哲学
收藏 IP: 134.148.220.*| 热度|

35 陈小润 马建敏 王振亭 武夷山 尤明庆 陈沐 刁有彬 肖海 曾泳春 李学宽 张忆文 袁贤讯 孟津 肖振亚 徐大彬 陆俊茜 庄世宇 何青 罗帆 王桂颖 葛肖虹 吉宗祥 强涛 李璐 李土荣 陆雅莉 董焱章 田丰 程代展 刘晓锋 rosejump biofans htli lingling101 zg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