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我看“圈子” 精选

已有 12801 次阅读 2017-7-19 15:5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众所周知,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有意无意地与各种各样的圈子打交道,亲友圈子,同学圈子,老乡圈子,师生圈子及学术(业务)圈子等。这些圈子的“质量”往小处说,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你及其你家庭的生活质量,往大处说,会影响整个社会环境质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三句话不离本行,我这儿自然主要谈谈“学术(业务)圈子”,因为这个圈子的性质与其它几个圈子稍有不同。

学术圈子主要特指由学术单位(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的专业从业人员在长期工作中由同行们自然形成。我们有时将学术界某一学科的大圈子常称为“学术共同体”。学术圈子活动的意义“非同凡响”,她不仅涉及学术界,甚至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当下我国学术界可以毫不夸张地张说,几乎无事不与圈子打交道。在申请各类项目及项目结束,项目成果申报奖励与发表学术论文都要涉及评审专家圈子,这是学术界最大和最重要的“圈子”。学生报考研究生需要考虑未来导师的圈子,找工作更需要多元化的“关系圈子”等。

我们在大学工作的老师们,日常工作就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其中科研工作主要是“三大任务”:申请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与申报科技奖励(包括各种名目繁多的体现中国特色的荣誉头衔)。在公布这些项目评审结果时,有时会看到这种现象,大家公认的成果丰硕的申请人没有获得批准,而条件明显差的人却顺利获准。这时人们自然就会说:获得批准的那个人一定有关系,一定有人在“通讯评审”与“答辩评审”两个环节替他说话。如果是年轻人,还会说一定是他(她)的导师“圈子”起了作用,显然,这种猜测不是“空穴来风”。当下信息传播便捷,要想通过评审戴上“帽子”,获得各种利益的人一般都会在自己的个人网页详细介绍成果。那是“白纸黑字”,社会公众可以通过这些学者的个人网页了解情况。通常对比小同行之间成果差异及水平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除了极个别胆大妄为的造假者,一般我们简历中介绍的内容大致属于这几种客观信息:学历与学术及工作经历,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奖励及主持项目等资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信息属于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对于极少数人的简单网页资讯或者不及时更新的网页信息,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查询和“监察”他们的成果。例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这使我想起20多年前一个与“圈子”相关的故事。曾经有人告诉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初期国家财政投入8000万左右(当时我获批的第一个国家基金面上项目5.5万,据说位于平均数之上)。那时主要针对“大学科”分配当年项目数。在一个大学科中有两个次级学科圈子的同行们对待评审“基金项目”的表现有点意思。一个小圈子的同行之间似乎很是“默契”,对当年申请项目均给出好的评价,让大家皆大欢喜。据说他们私下达成某种“君子协议”,今年谁上,下一年谁上有一个不成文的“圈子计划”。所以,连续多年获得批准项目数较多。然而,另外一个规模比那个圈子稍大一点的圈子同行之间由于没有这种“内部协议”,而且同行之间似乎存在“文人相轻”,互相揭短,互相“制衡”,导致每年获得通过项目数偏少。谁知几年后,基金委推行次级学科项目数定额,具体定额项目数基本原则是依据该小学科近几年获得批准项目平均数作为基准。这样一来,那个小学科的项目数比稍大一点学科的项目数还多。这一下使得大一点学科的同行们恍然大悟,认为“吃了大亏”。但当基金委学科组负责人向他们解释确定定额项目数的基本原则时,他们可真有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的味道。这个案例给我们提出一个学术界中客观存在的“圈子”话题。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健康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除了广大从业人员的艰苦奋斗外,也离不开圈子同行们的努力,因为各种科学技术评价离不开圈子同行们的辛劳。可以说,社会的健康发展依赖圈子中成员的业务水平与道德水准。好的学术圈子是我们学术良性发展与国家科技健康发展及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在当下的科学评价中,我们经常听说,水平再高,没有人替你说话,也只能无功而返。尤其是碰到那些能将死人说活的评审人可以将你的好成果做“轻描淡写”介绍,而对关系人,即使成果再差,他可以“浓墨重彩”加以推介。这就表明,在我们学术界的圈子中确实存在一些没有底线的人,他们是我国学术雾霾的源头之一。其实,我们也不必过多责怪学术界的雾霾,可以想象,当下处于诚信危机的社会,一味责怪学术界的“雾霾”现象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201771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067155.html

上一篇:MIT的学术风格
下一篇:匪夷所思的“管你”
收藏 IP: 111.175.124.*| 热度|

34 罗汉江 武夷山 吕健 杨小军 尤明庆 杨林 史仍飞 皮江 朱志敏 吴斌 彭真明 陆泽橼 汤茂林 左宋林 冯兆东 黄永义 黄仁勇 杨顺楷 梅卫平 陈楷翰 刘钢 张光银 樊采薇 王勇 孙志鸿 xlsd biofans shenlu khzh hmaoi Claim zjzhaokeqin xiexmbs guhanx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