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diac03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odiac0318

博文

[转载]孙宗修:纪念吴瑞先生

已有 7995 次阅读 2020-2-10 10:55 |个人分类:水稻研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水稻;吴瑞;孙宗修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孙宗修(中国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

今天是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DNA测序,基因工程,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开创者之一,中科院外籍院士吴瑞先生逝世12周年。谨以此文纪念吴先生。

今年2月10日是吴瑞先生逝世12周年。吴先生是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泰斗,同时又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辈,他生前引领我们课题组稳步前进,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

2001.11.2吴瑞先生与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合影

我第一次见到吴先生是1985年9月(注),当时吴先生受洛克菲勒基金会之托来尚在筹建阶段的中国水稻研究所进行访问。于是,水稻所请吴先生在浙江省农科院的会议室做了“水稻基因分离及其特征”的学术报告。时至今日,我依稀记得我们用世界银行贷款购买的半自动幻灯机为他放映幻灯片,先生用非常纯正的普通话进行讲演。由于当时的水稻所和农科院都没有从事基因克隆相关的研究,因此,没有人能够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向先生请教。

会后,朱祖祥所长代表水稻所正式聘请吴瑞先生为名誉研究员,于是他也成为水稻所聘请的第一位名誉研究员吴先生访问期间我陪他游览西湖,在南山路上我对吴先生说,基因分离很重要,但是我们现在只做组织培养,还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开展基因方面的研究,应该怎么办呢?吴先生建议在深入开展组织培养研究的同时,学习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关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旦取得该领域的理论和技术突破时就可以参与进去。得益于吴先生的指点,我们逐步掌握了转基因技术,并开展了相关研究。

1986年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我来到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植物系进修,进修结束前我先后到威斯康星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康奈尔大学以及杜邦公司等机构进行访问。吴瑞先生在康奈尔大学向我介绍他们工作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他还陪我观看了基因枪实验并介绍了基因枪工作的原理。实验大楼里中国留学生占比很大,吴先生也资助了很多中国留学生,他诙谐地对我说“在这栋楼里,中文与英文一样通用”。

吴先生一直很关心我们课题组,1992年7月我在美国衣阿华州举行的第一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上再次见到他时,他又问起我们的研究进展我与吴先生真正建立合作关系应该始于2000年10月,是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水稻遗传学大会期间。在一次回宾馆的路上,他问了我们课题组几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在得知有一位博士生朱正歌将于2001毕业时,他详细了解了这位同学的情况。2001年他通过email 表示如果朱正歌愿意到他实验室做博士后,他将到杭州进行面试。

2001年11月初吴先生再次来到杭州,在水稻所参观了我们的实验室并题字“农业的发展要从基础研究开始”,他在水稻所做了题为“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Development of Salt- and Drought- Stress Tolerant Transgenic Plants” 的学术报告。由于听报告的多数是研究生,他在报告后的提问环节特许除了专业问题外还可以提任何其他问题。对于同学们踊跃提出的问题,他都耐心细致地一一作答。

记得有位同学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您招博士后不是在媒体发消息而是直接找老师推荐?”吴先生直截了当地说,如果在媒体上招聘,导师推荐信都说学生是最优秀的,这难以置信,所以他更加相信老师的直接推荐报告结束后在生物工程楼会议室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一对一的面试。事后朱正歌说,面试的内容除了报告博士学位论文的工作外,吴先生要她详细讲解AFLP实验过程中各种技术细节,以考察是否由别人代劳的。2005年1月朱正歌博士到吴瑞先生实验室,进行了近两年年半的博士后工作,在此期间她不仅得到了很好的科学训练,也从吴先生那里更进一步学习了一个科学工作者和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品格。现在朱正歌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

2001.11.2吴瑞先生为中国水稻研究所的题字

2002年9月在北京国际科技会展中心举行了国际水稻大会。吴瑞先生出席了大会,并约我会后到他的房间。当时我们正在用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洪孟民院士课题组提供的Ds质粒构建T-DNA插入的水稻突变体库,当他仔细听取我的汇报和工作中的困难后,主动提出他们有以水稻品种日本晴为受体的转Ac的转基因株系,愿意与我们开展合作构建水稻的转座群体。

我非常诚恳地建议他将种子寄给我们,由我们在水稻所配制水稻的Ac x Ds杂交群体并开展深入研究,成果共享。2003年秋吴先生如约寄来美国温室里收获的若干相关水稻种子。由于种子太少,博士生栾维江精心播种,小心管理,多次分株扩大种植数量并做了杂交实验。在杂交后代中我们终于找到了转座引起的突变体。研究结果整理成文,吴先生多次精心修改后投稿GENOME并很快被接受。

2008年1月8日,我接到吴先生来信,他非常高兴并希望我继续合作并安排人员开展更深入的研究。那时投稿GENOME的论文需要支付1200美元的彩版费,据事先约定,水稻所和康奈尔大学要各承担一半费用,我们几经周折通过中国银行将600美元电汇给吴瑞先生,由于忽略了外汇手续费,2008年1月15日先生来信告诉我他实际只收到575美元,他个人垫付25美元。意想不到的是,这竟是吴先生给我的最后一封来信,2008年2月10日吴瑞先生突发心脏病溘然长逝。

谨以此文缅怀为中国和世界生物学技术做出杰出贡献并一直关注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吴瑞先生!

【中国水稻研究所志1981-1999】误为1986年9月

*致谢 颜红岚和朱正歌、栾维江教授为本文提供了大量素材。


2008.1.8吴瑞先生的来信


2008.1.15吴瑞先生的来信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2207-1217837.html

上一篇:如何转发、转载科学网博文合理合法?
收藏 IP: 117.136.1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