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海江湖,写科技感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ty333 遗传学,免疫学科学工作者

博文

哈佛的规则和潜规则(转载)

已有 5433 次阅读 2009-7-29 13:52 |个人分类:科海江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校潜规则

哈佛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然而,在2001年初,哈佛却危机四伏。在这风口浪尖之际,美国前财政部部长、才华横溢的劳伦斯·萨默斯 就任哈佛第27任校长。但是,这位萨默斯并没有将哈佛从危机状态中解救出来,在历尽波折的5年后,萨默斯成为哈佛370年校史上第一个因为被通过“不信任 案”而离任的校长,也成为哈佛近150年来任期最短的校长。  

萨默斯出生 于一个声名显赫的知识分子世家。他的父母都是经济学家,他的伯父保罗·萨缪尔森和他的舅舅肯尼斯·阿罗更是经济学界的泰斗,先后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萨 默斯1954年10月出生于纽黑文。大学时代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理科学士学位,随即又前往哈佛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博士论文还没写完,就于1979 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的助理教授。1981年,他又前往华盛顿,担任马丁·费尔德斯坦的助手。此时的马丁·费尔德斯坦正是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 席,这是萨默斯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首次从事学术之外的工作。1982年,萨默斯拿到了哈佛的博士,他的学位论文还获得了哈佛的威尔斯奖,该奖项授予当年度 最优秀的经济学论文获得者。次年,年仅28岁的萨默斯成了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1987 年,萨默斯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颁发的沃特曼奖。该奖项由美国国会颁发,通常奖给美国国内杰出的青年科学家或工程师,而萨默斯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 社会科学家。1993年萨默斯又获得了被戏称为“小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章。但是萨默斯并不安于书斋生活。1991年,36岁的萨默斯 从哈佛告假,前往华盛顿担任世界银行的发展经济学主席和首席经济学家。1993年,38岁的萨默斯成为哈佛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辞掉终身教职的教授之一, 这次他所要担任的是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副部长。6年后他又荣升为财政部的部长。
  
2001 年,46岁的萨默斯重返哈佛,成为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由于萨默斯在学术界与政界有着辉煌的业绩,因此当他于2001年7月被哈佛大学董事会选为第27 任校长时,哈佛内外对他普遍看好。  哈佛是世界第一名校,人才济济,声名赫赫,财大气粗。但也正因为如此,哈佛固步自封,校内既得利益盘根错节,分数膨 胀、课程过时、学生来源越来越集中于富裕家庭等等,这些美国高等教育的通病都在哈佛有所体现。“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大学校长从立场鲜明地表达对社会和教 育看法的社会意见领袖,变成几头不得罪、掩盖个人意见、埋头募捐的筹款人。所以,治理哈佛这样的学术重镇,既需要崇高的学术权威,又需要高超的政治技巧, 更需要敢想敢干、敢于突破传统规则的勇气。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在当时看来,除了萨默斯几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  

然 而,踌躇满志的萨默斯上任伊始就风波不断。2001年10月萨默斯宣誓就职,12月底哈佛的校级教授科尔内尔·韦斯特就辞去教职,前往普林斯顿大学。韦斯 特是全美最负盛名的非裔美国人研究学者,是哈佛大学前任校长尼尔·陆登庭费了一番工夫从普林斯顿大学挖来的黑人明星教授,其声望早已经超出了学术圈。他在 哈佛上课,从来是学生爆满,据说打分也颇为宽松。在萨默斯看来,韦斯特也许集中代表着哈佛的许多问题。比如,哈佛分数膨胀严重,哈佛的教授常常是社会明 星,一旦拿到终身教职,就常常周游世界,参加各种活动,忽视本校教学。为此,萨默斯特别约见了韦斯特,指责其“不务正业”,要求他带头治理分数膨胀的问 题,同时多从事一些严肃的学术活动。脾气火暴的韦斯特勃然大怒,不久之后就宣布他将离开哈佛。后来,不仅韦斯特去了普林斯顿,其他好几位从事非洲和非裔美 国人研究的教授也相继离开了哈佛,这使原在这一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哈佛受到沉重打击。同时,萨默斯和非洲及非裔美国人研究系的学者之间的冲突一发而不 可收。  

他闹出的第二个大风波则是在2005年1月的一次会议上说,大学 或研究机构里面,女科学家“好像”相对较少,大学者更不多见,这是否是因为女性天生就不适合这些“硬”学科呢?他并没有说事情一定就是这样,而只是试图提 出一个科学问题。但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引起轩然大波,招致各方的强烈抨击和抗议,甚至引发了让他辞职的呼声。2005年3月15日,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 们对校长萨默斯进行了不信任投票,萨默斯因而成为哈佛370年校史上第一个被通过“不信任案”的校长。其实,文科教授们早就在抱怨萨默斯对文科存在偏见 ——据说,萨默斯曾对一位文科系的前主任说什么众所周知经济学家比社会学家更聪明,所以两者的酬劳也应有高下之分。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版的《哈佛规则》,更 是为这件事火上浇油。  

《哈佛规则》(Havardrules)的作者是美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理查德·布 瑞德利(RichardBradley),布瑞德利是哈佛大学校友,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后又获得了哈佛大学美国历史硕士学位,现居住于纽约市,曾任《乔 治》杂志的执行编辑,其作品《美国之子:小约翰·肯尼迪传》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作品见于《纽约时报》、《名利场》、《滚石杂志》、《新 共和党人》杂志等。《哈佛规则》一书是他在对哈佛社区成员数百次采访的基础上写成的。  

理 查德·布瑞德利不顾哈佛校方的反对,凭借自己的智慧、诚实和卓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披露了哈佛百年老墙之内所上演的真实的一幕幕,让人们了解到在这所 全球最重要的大学里权术、性、野心、内讧、阴谋诡计等泛滥成灾。整书的文笔轻松晓畅,故事真实而鲜为人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布瑞德利的这本纪实性的 文学作品,在美国文化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笔者应北京大学出版社之约,承担了《哈佛规则》的中文译本的翻译工作。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项翻译工作,在翻译的 过程中,笔者十分关注美国文化界对这部纪实文学作品的评价,觉得这之中美国《出版人周刊》对它的评论是比较公允和到位的,兹翻译如下:  这本引入入胜的 著作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对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进行定位。在与自查尔斯·埃利奥特以来的哈佛历任校长的对照中,本书探讨了萨默斯的权谋之术、 领导风格以及就任哈佛校长之前的职业生涯。  

本书通过描述萨默斯获得终身 教职之后的诸多极富争议的事件来探讨更宏阔的思想主题。一方面,他极富洞察力地透视了美国大学校长如何从一位不受政治权力和大学董事会权力束缚的道德和学 术的领袖,转变为严重依赖于董事会和政府施舍的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另一方面,作者还在一个更大的语境中,即在与普林斯顿、斯坦福和耶鲁等美国其他名校 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参照之中,评价了哈佛的发展与成长,探讨了哈佛在发展目标、教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不断变化。通过聚焦包括工会组织、民权、反歧视行动 以及军方人员招募在内的众多问题,布瑞德利既借发生于哈佛大学校园内的事件来阐释社会的趋势,也用社会的趋势来阐释发生于校园里的这些事件。  

自然而然,这部适时而出的作品不仅对哈佛的广大校友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且对所有那些关注高等教育与美国社会之间关系变迁的人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哈佛规则》既是揭露之书,也是醒世之作,它让我们透过哈佛的今与昔来观照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深层危机。《哈佛规则》所提供的弥足珍贵的诸多细节有利于读者理解美国的教育、社会及历史文化,对中国教育界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光明日报 梁志坚)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6090-246276.html

上一篇:诗歌《草原》
下一篇:2009年美国最佳大学附属医院和医疗专科总排名
收藏 IP: .*| 热度|

3 刘凡丰 张天翼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