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纪念基金会
吴瑞奖学金获奖小记—王恬怡
2022-12-1 19:44
阅读:2483

获得吴瑞奖学金已近半年,回想申请之初的紧张现在依旧是印象深刻。整个申请过程我学习收获了很多,同时结识了优秀的前辈与伙伴。虽然由于疫情,目前仅是京区的小伙伴一起聚过,但相信未来大家会一起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

 

对吴瑞奖的认识

实话说,在申请之前我对吴瑞奖并不熟悉。一来是因为我本科时期的专业背景是考古学,对于现代生物学领域的前辈及其贡献了解不多。二来,如今身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生命演化历程,虽同属生命科学领域,但身边的同学前辈更多是扎根田野、研究化石,所以并未接触过吴瑞奖获奖者。研一期间第一次听说吴瑞奖时,我还是个刚开始科研道路的愣头青,看到其选拔标准是“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表现卓越的研究生,以表彰其创新,独立思考和奉献精神”,且每年只有约十人能够最终入选,我当时心想“太吓人了吧”。就是这么一个奇妙的开始,吴瑞奖给当时的我留下了一个遥远、模糊、高不可攀的初印象,也许在犹豫是否要鼓起勇气申请或刚开始了解吴瑞奖学金的你也会有同样的想法。

 

出于对人群多样性的好奇,我从以考古出土的遗迹、遗物为研究对象,转为从古代遗传信息中寻求答案。我自大四以来进入古脊椎所古DNA实验室,师从付巧妹研究员开展古基因组学研究。为了弥补跨专业的不足,我投入了大量时间学习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也开始逐渐了解学科研究的发展历程。庞杂的碱基序列背后是海量的数据,为了满足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要求,我从零开始自学了编程。从起初最基本的语句也会频频报错,到能够独立开展基因组分析计算来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硕士期间,历经数个项目的磨炼和积累,我得以有机会去尝试一个关于中国南方史前人群遗传历史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充满挑战与未知,我只能在分析过程中追寻着一个个小问题,不断深入挖掘信息,去厘清复杂的基因交流。最终我发现了一个未知的东亚古老人群,他们生活在距今1.1万年前的中国广西,揭示出万年以前亚洲人群的遗传多样性。

 

进入博士阶段后,付老师便鼓励我去试试申请吴瑞奖学金。借此契机我才真正深入地了解到吴瑞先生的学术贡献与历史贡献,深深被CUSBEA的历史所打动。CUSBEA培养出的众多优秀学者至今仍活跃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包括王小凡、王晓东、骆利群、袁钧瑛、施扬等著名学者,作为晚辈由衷敬佩吴瑞先生为培养中国新一代生物学家所做的杰出贡献。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何谓“旨在培养生命科学领域的未来领导者”,即吴瑞奖学金这份荣誉背后的责任,以及其所传承的吴瑞精神。

 

经历了多年的科研训练、坚定了自己对于人群遗传历史的研究兴趣后,再次深入了解吴瑞奖学金的我,不再是懵懂时期那般觉得“吓人”,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向往。在不断的自我发问中审视自己,创新,独立思考,奉献精神,我具备这样的品质吗?我不敢说。但是我很清楚我希望成为这样的人。加入吴瑞大家庭后,群里各项重磅研究层出不穷,大家深耕各自的领域用创新带来新的科学认识。我发现这似乎不仅仅是一个选拔条件,更像是一块磁铁,将这样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并且不断激励自己进步。内心深处有着这样求索与思考的你,也应该鼓起勇气去尝试申请吴瑞奖学金。

 

跌宕起伏的申请过程

记得申请消息发布之初,我刚上博一也刚好满足申报条件,我的导师付老师鼓励我去试试。但这是我此前从未敢去考虑的一件事,很怕自己担不起这份荣誉,同时对自己跨学科的背景和博士低年级的阶段感到不自信。在这些顾虑的影响下我迟迟没有准备材料,反而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吴瑞奖学金的历史背景和责任,思考自己是否准备好了。当时阅读了往届得主的博文,大家都分享了详尽的申请经历,其中与老师们交流的收获、老师对于学生的欣赏等等,这些细节极大地鼓舞了我。但看到大部分人准备了很久,又觉得我不行了,心情跌宕起伏。为了摆脱情绪的影响,我对自身的研究进行了反思。我认识到,自己能够明确对于所做研究的热爱与认可,并且希望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索,将新的研究成果分享给更多的人。而在未来,我希望可以在研究中加强学科交叉,例如更深入地结合考古学去探索文化与遗传的关系,结合人工智能进行更大规模的数据分析、更多领域的探索等等。我意识到我所担心的问题都不应该成为我前去尝试的阻挠。带给我不自信的跨学科背景,同时也可以是我的优势。虽然博士一年级,但是我已经经历了近五年的学科训练与科研工作,对于自己踏踏实实所做的研究我是有信心的。自觉我已做好心理准备,于是下定决心申请吴瑞奖学金,此时已接近截止日期,我终于开始正式着手准备材料。

 

准备材料的过程伴随着无休止的思考,有痛苦也有快乐。痛苦不仅仅源于紧迫的准备时间,更源于不断的自我剖析。我为什么从考古学转到了古DNA研究?我想要追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在课题推进过程中我做了什么?我是否具备一些能使我脱颖而出的品质?这一系列问题逼着我不停地叩问自己科研的动机和动力。快乐是因为对自己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明确了对于人类遗传演化的兴趣。由于时间仓促,我在通宵修改材料中度过了一次特别的跨年夜,终于赶在截止日期提交了申请材料。在此非常感谢元旦当天帮我提出建议和修改材料的付老师、刘逸宸老师、平婉菁老师,由衷感谢古DNA实验室,正是实验室的氛围让我勇往直前。

 

很快就到了面试这天,基于前辈们的经验分享,我给自己做好了与老师们聊聊天的心理建设,但意外的是,在我的面试中老师们并没有问很宽泛或比较感性的问题,反而都是些很具体直接的问题,环环紧扣,不断深入。整场交流紧张又畅快,为了跟上老师们的节奏,大脑必须保持飞速运转。除了研究相关的问题,老师们提了一个很有启发性同时也很尖锐的问题,直到现在我也在不断思考:有的人会质疑古DNA研究的可信度,通过古DNA构建的古代人群历史是没有办法证实和证伪的,如何看待这样的质疑。实话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免有些措手不及。我尝试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回答:首先接受了这样的质疑,因为古DNA研究有它的独特性,它能揭示出其他方法所不能揭示的信息,那么受到质疑是可理解的。其次,肯定了古DNA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正是这个独特的窗口使得我们能够直接分析过去生物的遗传物质,能够将已灭绝的生物带到我们的知识视野中,能够研究生命演化的历程。最后,从一个古DNA研究者的角度出发,目前的研究有着一套科学的研究范式,包含严格的实验方法以及经过检验与运用的计算分析方法,秉承着严谨的科研态度,我相信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且也希望将可靠的结果呈现给大家。结束后我对自己的回答并不满意,因为没有很深入地思考这种质疑的根源是什么,以及如何面对这样的质疑。面试结束后几个小时的心情,可以用坐立不安来形容。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很多想法并不成熟,但也正是回答的过程让我对古DNA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今记录下当时的回答,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也期待多年后可以回顾自己的想法有了怎样的变化。也希望这份小小的分享能帮助之后申请的同学缓解等待结果时自我评估的焦虑。

 

2022527日,我在去做核酸的路上接到了吴艳老师的电话,收到了自己获奖的消息,吴老师向我表示了祝贺并给我讲了作为吴瑞人肩负的责任。当时我非常开心,也有些不真实的感觉,直到后来和其他获奖者一起交流才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从第一次线上见面到线下的京区颁奖仪式,我眼中的大家都有着强烈的科研热情,并且乐于分享。听着大家分享申请经历、面试体验、未来打算、博后申请经验等等话题,年级上作为后辈的我学习收获了很多。如今回想起来,吴瑞奖学金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获奖的快乐,还有与老师们宝贵的交流经历,以及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的专业——古基因组学

在夏天就收到了吴艳老师的邀请,让我在这次分享中也讲讲我的专业,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古基因组学。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这一拖就拖到了秋天。没想到在十月初,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以表彰他在关于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的发现方面的贡献。一时间,一向低调的古基因组学被无数的媒体报道推到了大众面前。

 

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专业学者,都不乏有人用“爆冷”来形容帕博的获奖。就我个人而言,确实没想到当初因兴趣使然一股脑冲进的“冷门”研究领域会得到如此多的关注。帕博是我的导师付巧妹老师的博士导师,而正是帕博的开创性研究催生了这门全新的科学学科:古基因组学。最初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和实验室的小伙伴们都大为震撼,毕竟这大概率是我们离诺奖最近的一次:P。冷静下来之后,更是为这个学科感到开心,这是诺奖第一次颁发给遗传演化学者,是学术界对古DNA研究领域的一大认可,也是对整个遗传演化研究领域的一大肯定。相信所有基础研究领域的学者们都会为此而振奋。

 

作为古基因组学领域的一名学生,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学科。古基因组学,即从古代生物遗骸(如骨骼、牙齿等)、遗迹(如土壤)中提取古代DNA开展基因组学的研究。作为承载着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DNA蕴涵着生命的蓝图,而古DNA就是揭开演化历史的一把重要钥匙。然而,古DNA难以保存,伴随时间推移会发生严重的降解,且极易受到污染,因此规范严格的实验标准变得十分必要。古DNA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但早期研究后来多被认定为外界污染。最终,是帕博的探索使得提取可靠的古DNA成为可能,他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实验标准和研究方法,奠定了古基因组学的实验基础,至今仍被应用于科学实践当中。古DNA研究以其独特的优势扩宽了人类知识的边界,我们得以发现通过古DNA确认的已灭绝古老型人类丹尼索瓦人,得以了解已灭绝的古老型人类(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与现代人之间的基因交流,以及现代人不断迁徙、融合的遗传历史。它不仅可以揭示过去人群的遗传信息,更与我们现代人的遗传历史、功能性基因、生理特征等方面密切相关。我们实验室的一项重要研究就揭示了万年来中国人群的演化与迁徙历史,这是关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的故事。

 

最后,感谢吴瑞奖学金的肯定,肩负责任,更要砥砺前行。也鼓励大家勇敢尝试,为君风露立中宵,风霜雨雪,俱是收获。

 1111.jpg

为了避免外源DNA对古DNA的污染,研究人员需身穿防护服进行采样。随后样品会被送到超净实验室中提取古DNA,经测序和污染评估后再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图中是我在一处距今五千年的考古遗址中采集骨骼样品。

2222.jpg

20227月于北京大学举办的京区吴瑞奖学金颁奖仪式。图为我与吴虹教授的合影。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吴瑞纪念基金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55618-136610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