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q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qr

博文

我在野外工作中遇到过的问题

已有 3731 次阅读 2012-2-11 16:49 |个人分类:地质工作|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工作, 野外, 教训

                     我在野外工作中遇到过的问题

 

汤立方同志在给我的留言中让我谈谈野外工作经验,实无经验因为:1、几十年来,我大部分时间搞行政,脱离野外工作;2、真正搞技术也是跟在别人后边。所以我谈的,只能是别人或我自己的教训。这个题是个很杂的题,所以我只能提纲似的说一说我工作中遇到过的问题。立方同志是搞煤的,就搞煤来说,常遇到的问题有:

1、地层问题:煤田勘查的大比例尺地质图,地层一般要划分到“段”,甚到到“带”。岩相、旋回、化石层、标志层,冲刷面等知识都能用得到。最主要的是注意细节。特别是煤层上下,或多个煤层之间,由于地壳的颤动,河、湖、沼泽相频繁变化,氧化还原条件频繁变化,地层中细小的镜煤条带、丝炭化条带、“树皮煤”条带等等,只要能找出规律,都可以做为对比标志。底砾岩、层间砾岩(其下多伴有冲刷面)对边界的确定和层位划分也很重要。各种层理在地层对比中有时也会起很大的作用。硅质薄层、硅质透镜体的多少及其分布规律也不可忽视……

2、煤层露头:煤田勘查,控制煤层露头十分重要。旧采迹可以提供重要线索;由于煤的易风化,煤层露头处,常常有顶底板合併现象,容易使人看不出来;寻找和认识煤层底板,注意植物根系;顶板(岩相为湖相或河流冲刷)与底板(具植物根系)之间,不管有煤与否,是个成煤环境,有一定的对比意义。

3、构造(包括断层和褶皱):有的可以直接观察到,如断层破碎带、断层泥、摩擦镜面、擦痕、鱼籽石、密集节理、各种劈理、糜棱岩、不同时代地层直接接触、地层缺失、地层重复等等。还有的断层,这段是正断层,另一段是逆断层,虽然少,但也要注意。煤层相当于地层中的“润滑剂层”,任何构造运动,无论是断层还是褶皱,都可以造成顶底板像上下磨盘一样相对运动,所以常见有“粉煤”“块煤”之分。另外,我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做图,多做图,在一定范围内,断层面(包括地层、煤层或其它成层地质体)可以看成是一个平面,只要知道它的一个点的产状,就可以通过做这个面的等高线的方法,把其整个出露线展示在地形地质图上。然后再到实地校正。方法是按所用地形图的等高距,依断层产状在地形图上画出断层面的等高线,断层面等高线与地形等高线相同标高的交点,就是断层出露点。在应该出露的地方没有出露,就要找其原因。现在方便多了,可以用卫星定位,每个点的标高都知道,做起来很容易。同样,只要知道某层不在一条直线上三个点的标高,就可以求出这个层的产状,比用罗盘量的要准要有代表性,根据这种产状再用上述方法做图会更准确。可以节约很多工作量,布工程也比较准。煤系地层还有一个特点是岩层软硬变化较大,如沙岩和泥岩,这种变化可以在地形上反映出来,再结合上述方法做图,那你的工程就会布置的比较准,何乐而不为。积累经验多了,就可以不用做图,仅凭观察就可以大致看出其眉目来。

4、岩浆岩:煤田勘查遇到的岩浆岩一般有两种:一为基底,二为脉岩、岩株、岩钟等(火山岩纳入地层中)。基底岩浆岩,一般古风化壳较厚,须注意;脉岩对煤层起破坏作用,注意其与断层的一致性。比较简单,不赘述。

5、原始地质编录:这是每一个野外地质人员必须经过磨练的工作。往往被忽视——因为它太简单。在我的其它博文中已有叙述,不重复。这里只谈三个问题:

一是岩心倒置问题,一般有三种,1是整个回次岩心全部倒置,2是整个回次岩心n块,顺序没有倒置,但每块岩心都倒置了,3是无规律倒置,有的倒了有的没有倒。

二是浅井编录问题,只说一句话:“浅井是逆时针展开,所以要顺时针画”,有的新手,甚至“老手”没弄明白,误了不少事儿;

三是探槽编录问题,如探槽拐弯、槽底宽窄变化很大、槽底倾斜、按方位应该画的那壁无基岩、槽底是一个巨厚坚硬岩层层面等等,都是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只要注意去解决就可以了。我只想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地表产状变缓或变反问题,地层产状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地表探槽揭露出的产状可能变缓,如果原来产状就缓,则可能变反,这是必须注意的。

以上几个问题,都是我自己或我的同伴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过的问题,没有一个有深奥的道理,只要细心,就都不算什么问题,写出来供同志们参考,也算是向汤立方同志交的一份答卷。耽误大家时间,谢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32281-536402.html

上一篇:孩子来过
下一篇:卜算子 小草
收藏 IP: 113.5.2.*| 热度|

8 吕喆 吕洪波 赫英 刘洋 于春水 朱志敏 苏德辰 牛文鑫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