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而二者的综合素质和心理成熟程度完全不同,硕士生刚从本科毕业而来,很多方面的思想很不成熟,从“别人教”变为“自己学”特别是主动学习是一个很大的改变,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时代,转变更难、更慢;而博士生已经经过了三年的训练,基本具备了独立思考、执行甚至设计的能力,更有优秀者可以自编自导自演。这二者对于导师的关系,则不可用“合作”来概括。对大部分硕士而言,导师可以是教父级或者说领路人的角色,而不是合作关系,到了博士阶段,才有可能转化为比较理想的合作关系。
(2)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导师是营盘,学生是兵,三年五载为期限,学生来了又走,导师是这个实验室的灵魂,牢牢打上了导师个人性格和特点的烙印;学生是这个实验室的短期过客,也受到了导师性格的深深影响,不管是反抗、遵从还是模仿。所以,导师应该是学生的一种信仰,至少是短期的。
(3) 导师应该追求不止于合作的师生关系。我想中国人的脑海里还是深深的印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不管是学生、导师还是整个社会,所以大家都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建立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欧美国家的师生关系可能合作关系更多,因为学生和导师基本属于雇佣关系,要有薪水支付的,而国内则完全不同。学生对导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可能在毕业后体现的更加明显,导师对学生的怀念也会时常浮现,所以这不是简单的合作关系。
一些浅见,欢迎探讨。
导师与学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29930-527161.html
上一篇:
祝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家庭幸福安康。下一篇:
中小企业还是很缺本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