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lincn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ilincnj

博文

浅谈“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

已有 7835 次阅读 2013-1-15 23:0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技术, 创新 主体 科技

  谁是技术创新主体的讨论,由来已久,观点也很多。有人认为政府要承担起技术创新主体的重担,有人主张技术创新主体应当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还有人提出具体从事科研工作的科学家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
  企业能否成为创新主体似乎是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我们民盟科技委员会有人提出,应“慎提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大家讨论很热烈,也想听的科学网上高人的意见。首先抛出本人的愚见,以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企业有没有创新的动力。 企业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企业的一切经营决策活动都离不开这个主题。国家曾经给了很多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创新或应用技术成果,好象收效甚微。特别是我们的国情所决定,国营大中型企业往往人浮于事,有很多项目都是请别人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民营中小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我国长寿企业很少,企业多数没有长期发展战略,不搞技术储备,跟风者众。有些企业搞创新,有不少发明专利,搞博士后流动站,多数是为了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而避税,为了上市而摆样子。例如:本人有一专利被买走,那是因为企业上市需要,根本就没打算实施。
  二、企业有没有承担创新风险的能力。当今中国企业不愿承担创新的风险,这也是很多科研成果推广不了的根本所在。企业在购买一台新型设备,关键要看别人用过没有,效果如何?那谁愿意第一个吃螃蟹呢?经常会碰到有的企业承认某项新成果、新技术,就是自己不敢用。记得当年国外有条展示的生产线,国家林业局愿补贴一半要求东北某企业引进,该企业还不干。我私下不解地问企业老总为什么?老总说“企业是讲效益的,到时坏了谁来维修?”他担心企业的维修技术水平跟不上,也确实在情理之中。又如我所了解某地拿到省创新基金1000万,那是一种无息贷款,三年后要归还的,结果没有企业敢要,最后给开发区用,三年后还不出时可卖土地,至于验收中国人都知道怎么应付。
  三、企业有没有创新的实力。在不同的行业各有差异,但大多数企业是没有专门研究机构,缺乏创新型人才,甚至为了高新技术企业达标,还要到处借文凭,外聘专家凑数。也许是企业机制使然,没有创新的积极性和源动力。记得南京某家具企业的设计研究所,几年都出不了一套新产品图纸,何谈创新。对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效益好时得意忘形,不用创新,在企业走下坡路时,想创新已是无能为力了。很多企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是在口头上,多数急功近利,不能给人才以宽松环境。那能不能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呢?说来可能是笑话,就是现在的模式。以我们学校为例,与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哥不要当真,那是一个传奇。对方是出于做宣传所用,学校有点小的实惠,但签订协议的绝大多数是领导,用不着专家教授参与,场面很大,新闻效果不错,实质性开展工作的没有,就是有也是凤毛麟角。本人也联系签了几家,弄个3万5万花花,对方也可以在产品包装上打和某高校合作的宣传,各得其所,何乐不为?
  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有没有效果。不能一概而论,好象国外有效果,德国生产木工设备的威力公司,好象产品不断出新,技术含量很高,都是企业研发制造。然而到中国可能是东施效颦、南橘北枳了。记得这种主张提了好多年了,在江苏也在实施,高校报苏北支撑课题必须以企业打头,以至于每年忙着先落实企业再写本子。据本人了解,这种课题就变成了一个利益分配问题,课题申请、课题完成和验收均由高校完成,企业按六:四分成即可。当然此事不仅是江苏,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也如此,只不过不是分成,是划一块给企业而已。从实施的几年看,并没有起得好的效果,至少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这件皇帝的新衣可能都明白,就是有没有人敢说出来罢了。
  五、建议和措施。每年政府拿出那么多纳税人的钱,为什么没有把科技搞上去?本以为这届由民主党派主政的科技部会大刀阔斧搞出点新东东,眼看还有三个月不到要换了,很让人失望。要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就那么难吗?建议和措施如下:
  首先,就要从制度上创新,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从经费管理渠道、课题申报机制、成果评价体系(本人前面发过博文)都要进行大胆的改革。
  其次:要广开民智,相信中国人的智慧,总有高人会有更好的办法。当然要广开言路,有较好的献计献策管道,能听到民众的呼声,聚思广益,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中国科技发展决策。
  再则:建议将“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改成“企业是创新技术应用主体”。把目前投入到企业创新的资金改为企业应用科技成果的补贴,也帮企业承担了部分技术创新成果的风险。引领企业更重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由于没深层次思考,也有一些语不达意,希望能听到科学网的高人更多的高见,有可能将作为下一年度我们民盟江苏省科技委员的提案,给相关决策部门参考。你认为谁是科技创新主体会更好呢?
                         (2013.1.20完稿于金陵)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27531-653534.html

上一篇:科技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下一篇:难道都是些无言的结局
收藏 IP: 121.248.131.*| 热度|

5 陈宁 傅蕴德 文克玲 张博 王福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