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培忠
通识的教育 ∞ 特色的科研 精选
2022-7-24 08:42
阅读:6376

通识的教育  特色的科研

工程认证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其本科培养方案的目标是毕业五年后达成的目标,再进一步想,到底以学生的啥为中心?应该学生的就业为中心,以学生的未来为中心。如果做一个调研,有多少毕业生五年后还从事本专业?说高了50%,少了可能只有20%,学生毕业已经跨专业、跨行业、跨领域了,那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学生为中心,通识性人才,高适应性人才。这个早在1990年代就进行了改革,例如材料类很多细分的如粉末冶金、金属物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合并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但是开始市场不接受,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啥?太宽,于是后来有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物理等专业,尽管有所收窄,但也没回到过去,说明通识教育是趋势。

为什么要通识,因为市场经济模式下,员工选择工作是自由的,离职和再就业也是自由的,就业是一个用脚投票的过程,大学教育已经不能决定一个人到底入哪行?干多久?市场需要提高人才的适应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市场经济下,热钱经常会流向前沿的领域,人才也愿意去前沿的、工作环境好的、薪水高的领域,至少趁着年轻有资本碰个头破血流,但是教育因为传承性系统性,可能跟不上前沿或者前沿不系统无法纳入,那教育就需要给将来的人才一种跟踪前沿的能力,所以要开展通识教育。是否全通识,那全国、全球一个版本就可以了,通识中需要结合不同的专业、行业融入特色,特色的案例。

如果一味的如同初高中担心孩子学少了的填鸭,恨不得把天文地理,知识的边边角角都填给学生,注定只能是教育自己的一厢情愿,看似学多了,其实很肤浅,导致学艺不精,不能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人是立德树人,才是有用之才,本质是就业创业能力,是学生自己的就业,而不是老师的就业,是学生以未来为导向市场筛选的就业,而不是老师科研需求的就业。只要想明白了就业的自由性,那教育应该怎么做自然就明白。

但科研是通识的么?自从2016年开始,我国的国际论文发表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卡脖子问题?看似每个科研人员都发表了大量论文,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工作又有多少呢?可是在一味简单的追逐热点?科研一定要有特色。

特色是辨识度,是飘扬的旗帜。曾经看某音乐节目,记得某位早期Y姓导师的弟弟来了,唱的非常好,但是没导师转身,唱完后导师说唱的很好,但我们以为Y自己来了,这种声音是Y的标签,不属于你,就是没有辨识度,更没有超越Y,所以就没有转身。同时也记得一位蘑菇头李姓歌手,无论发型还是歌声都非常有辨识度,导师全部转身,获得当年冠军。科研和音乐一样,都需要有辨识度,就是属于我的特色,属于我的标签,大家一说到某个特征,就能想到张三这个做的不错,有问题问他。所以科研要有标签,而不是不断的、简单的、不加辨识的追逐热点,热点是永远追不上的,也是追不完的,追的人永远在后面,同等情况下,需要付出更多时间、精力和体力才可能超越,如果体量不一样,估计永不超越之日,或者看似做了很多实验,发了很多论文,也只是星星点缀、锦上添花而已。

特色是因材施研,是知己知彼。前文写道,天下哪有不发表论文的研究生,同理天下哪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只要自己做了,只要有数据,只要看图说话,写写实验报告总能毕业,网上那些辞退了好几百研究生的新闻,都没有深度分析辞退生的类型,仅靠标题来赚噱头,在我看来辞退的主流要么在职的,要么主动放弃的,要么出国的等等,并不是常见的全日制统招生。本质并不是每个博士生都适合搞创新,博士生也大多是一种科研训练而已,那如何有特色,如同因材施教,做科研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弱势,知己知彼,扬长避短,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与众不同的研究,最好组成互补的小组,共同发展。例如,热门的光催化,那光催化的物理本质是什么?我的视域范围有那些特长,行业特长?区域特长?学科特长?知识结构特长?只有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场景特长,就可以形成特色,例如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等已经做的太烂了,怎么做?可否修改为选矿、纺织、冶金废水废液?真工况废液的降解?这样至少有一个别人不知道的特殊场景存在,预期可以意想不到的效果,形成特色。

特色是热度中创新,需要功底。明明今年流行红裙子,你非要买个蓝裙子?明明大家都在做光催化,你偏不做,发不了论文吧,着急吧!但是,发了论文又怎么样,你发IF5,别人发10,你发15,别人20的随手拿,你可能还是出不了这个圈,看着数量多多,依然得不到认同,那我本来就做热点材料,博士就做这个,导师也有项目,我能申请不到?想想ABCDEF都没人做?想想你导师的团队有多大?目前有几个博士生?单枪匹马,你能比得了导师?究竟如何创特色,需要功底,基础研究需要文献调研的功底,工程研究需要现场调研的功底,只有调研清楚了,就可能找到真问题,尤其现场的问题非常多,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与众不同,没有两个人的指纹完全一样,可以夸张说也没有两个需求完全一样,所以需要走出办公室,而不是躲在办公室,走进文献里,走进实验室,走进工厂里,开展繁花似锦世界的调查研究,否则可能就是追踪性验证实验报告一篇篇而已。

特色是独立自主,不人云亦云。独立自主本意是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那我们的科研思想是否受别人的支配?是否受到大牛潜移默化的支配?比如大牛今天发表一个演讲,说A材料不行,明天我就不做A材料,大牛说B材料是未来,明天我马上跟风做B材料,甚至后天跟着大牛做C材料,不断验证大牛的口才!是否受NSC潜移默化的支配?今天NSC发了一篇论文,明天我就开始复制?一篇被引用2300多次的Nature论文,竟然涉嫌造假。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然了解当前最新进展十分重要,但是在进展中抽丝剥茧,去芜存菁,寻找属于自己的科研道路更重要。大牛也是人,NSC也仅是个期刊,都有可能是一面之词,都有可能出错,都有可能为势而言,把他们吃透了,不受支配的寻求属于自己的道路是特色的一种行为和表现。

特色也可能曲高和寡,要韧劲。既然不走寻常路,那就可能面临短期没成果,面临曲高和寡,面临别人不理解的情况,这时候是放弃,还是重回热点跟踪短平快路线?还是坚持,前几天走访一位做空心免充气轮胎的企业,董事长会讲故事,讲自己从1976年开始琢磨空心轮胎,琢磨了20年,办厂到今天20年,其核心我总结了6个字,智慧、创新、韧性,一种不断思考,永不放弃的精神。要真正创新,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需要韧性,不屈不挠的做下去,创下去的韧性,耐得了寂寞、耐得住时间、耐受了评论,再过20年,功成必定有你。

青年人考核压力很大,人都是需要生存的,非升即走,否则没了饭碗,一方面我们要追求特色,同时也要生活,为了生活做一些满足考核的事情也是需要的,我们都是普通人,都需要牛奶和面包,所以在不放弃前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属于特色的东西,基础和特色两手都要抓,在尝试中发展。

有些人尽管学位很高,但并不见得适合高校无限追求无人区探索的岗位,就如同周围的同学,有人做实验一把好手但不会写论文,有人做模拟可以但不会做实验,大学、尤其顶尖大学是高学历扎堆的地方,学历太高、职业太卷,适时转换职业,例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程开发、义务教育等,寻求属于适合自己特色的身份、职业也是一条康庄大道,也许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特色也要入主流,否则可能孤寂冷。一味追求特色而不管不问新潮流可否?特色的东西也可能是偏门的东西,不仅曲高和寡,甚至孤苦伶仃,一个人默默的在原始森林中前行,找不到同伴,甚至可能走偏,但是不知错,绕了一圈又一圈,还在原地打转,即你的特色不被主流认可,尽管可能你掌握着真理,但日心说布鲁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特色的东西最好和主流结合,这样至少符合人类群居生活的特性。

科研的特色和热点是一对辩证关系,不能一味的追求热点,也永远追不上,在热点中结合时和势,找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打上标签,提高辨识度,在热点的大潮中独树一帜;把特色的科研融入主流研究中,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和研究生的认可度,成果也容易获得认同,把特色的标签高高的插到热火朝天的热潮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培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27429-134854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