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gen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NAgene 我的博客都是随兴而发,随便写点感想。随便收录、修改完善。写不写我的名字怎么写,都没关系。如果改了,还写我的名字,请通知我一下。

博文

热被窝级成果,有望治疗病毒感染,值得关注 精选

已有 13860 次阅读 2016-12-6 08:57 |个人分类:科学发展与政策|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北京大学, 发表论文, title, 药学院

最近,北京大学药学院周德敏、张礼和等人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论文,报道他们研制的快速制备的活病毒疫苗的新方法。该成果或将普遍适用于几乎所有病毒,被《环球科学》称为是“有可能成为病毒疫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我看了之后《环球科学》的介绍,感觉这一次也许可以称为热被窝级的成果。可惜有课韩春雨事件的教训,没有人轻易地对他人成果给予这样高的评价了。

虽然这一论文重点是在介绍疫苗制备的新方法,但我感觉其中意义更大的,是它可以起到治疗病毒感染的作用。疫苗制备,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方法了。新的方法,充其量是比之前的方法向前迈的步子大一些而已。就像是基因工程疫苗比之前的灭活疫苗、减毒疫苗在安全性和效率上迈出了一大步。这次可能又是或大或小的一步。这一步,即使很大,也是锦上添花。

疫苗只有预防作用,也就是防患于未然。但对已经得病的人,一般疫苗就无能为力了。外来生物的感染,抗生素发明之前,最可怕的是细菌感染。人类历史上发生了多次死亡率很高的大规模鼠疫。有了抗生素对付细菌感染,人类最头疼的就是病毒感染了。在病毒治疗上,一直是实裹足不前。而此技术,可能是病毒治疗上的突破口,是雪中送炭。此技术在病毒治疗上的介绍,可以参看《环球时报》中的一段话:研究人员将活病毒疫苗注射至已经感染了野生流感病毒的小鼠体内,结果显示,之前感染的病毒消失了。周德敏对此解释道:“病毒一直在进行重组。我们的活病毒疫苗进入人体后,如果体内同时存在感染的病毒,它们之间会重组,带终止密码子的病毒基因会进入野生病毒的基因中。只需要一个终止密码子,野生病毒就会失去复制能力。如果流感疫苗里设置的终止密码子越多,它们能中和的病毒数量就越多,也就是说药性越强。”在周德敏看来,如果未来爆发大规模的病毒疫情,运用这种方法,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针对性药物。

个人感觉,这一次,即便该文结果是假阳性,其他人用同一思路早晚会做出真阳性结果。也许,过不了几年,人类不再怕病毒了。

但要提醒的是,即便是这个方法普及了,也只能对付已经研究清楚的病毒。一种新病毒感染人类开始,到这种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完成、快速生产疫苗或药物,总会有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内,谁感染谁就是无药可救的倒霉蛋。怎样避免在医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成为倒霉蛋,我的建议是远离野生动物。新病毒往往是从别的物种上传染过来的。

------------------------------------------

顺便谈一下自己的一个不成熟的看法,供相关人士参考。

也许可以在实验室的病毒培养细胞体系中,将某种稀有氨基酸(如色氨酸,稀有,以便后面工作量不太大,但也不能太少,至少编码序列中出现10次以上)的密码子与终止密码子互换。而后,将该病毒基因组中该氨基酸的所有相应密码子改为终止密码子,将相应的终止密码子改为那个氨基酸的密码子。这样,不用作者所说的非天然氨基酸,用天然氨基酸在就可以在实验体系中培养正常病毒,不影响病毒复制的任何环节。保证病毒在实验室可以大量制备。

但这样的病毒感染人类或者小鼠之后,由于所有编码色氨酸的位置都被宿主的核糖体识别成终止密码子,这个病毒在宿主中是多处缺陷,无法复制。

这一思路,是更直接地参考自然界发生的遗传密码表的变异。大多数生物的遗传采用通用密码表,但最近几年,发现使用独特密码表的物种或基因组越来越多。自然界,遗传密码表的变异是遗传物质在基因组间转移的一大障碍。

我这想法,不保密、不专利。有用的话,谁都可以随便用,没意义的话,请当作网络垃圾不予理睬。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772-1018954.html

上一篇:韩春雨事件: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下一篇:刻舟求爱之郭靖对战欧阳克
收藏 IP: 202.112.87.*| 热度|

32 杨正瓴 黄永义 丛远新 强涛 余海涛 李学宽 任博文 姬扬 文克玲 张家峰 晏成和 苏德辰 蔡小宁 LetPub编辑 周健 余国志 王从彦 李土荣 徐耀 黄仁勇 张晓良 韩枫 周明明 宁利中 zhouwangpu nuobeier1997 coolsoloist liuhaoa1234 gusij xlsd yunmu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