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当李白“穿越”到今天
2014-8-30 11:07
阅读:5921
标签:方言, 李白, 官话, 古音, 若何

当李白“穿越” 到今天

沪上名笔“畸笔叟”先生近日在新浪网发布了海上老规矩之哪能…系列博文,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弘扬高雅生活方式,摒弃流氓无产者低俗习气,极有意义。文题中用到“哪能”一词是沪上方言的写音,意思为“怎样”。我的看法是写方言的时候,最好避免用容易误会的字眼。如上述“哪能”就容易从字面意思上被误解从“怎么能够”,倘若写成“哪恁”,由于书面语中并没有“哪恁”这个词,从而知道这是写音,就不容易误会。

以上都是闲话,现在言归正传。本文要说的第一个问题是,人们会问,为什么上海人把“怎样”说成“哪恁”?这就要费一些口舌了。

上海话是以苏州话为基础,杂化了当地土话、宁波话等江浙方言而形成的新方言,形成距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一直在以较快的速度进化。“哪恁”一词中,恁为衬字,关键字是“哪”,这个字来自苏州话“纳亨(nakhaŋ)”,把纳亨读得快,读成一个字——“哪”,再衬上一个恁。所以,上海话的“哪恁”就是苏州话的“纳亨”。

“怎么办”,苏州人称“纳亨弄法”。老朋友相见,问你最近“纳亨”。

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有点越说越糊涂了,“哪”还有点“怎样”的意思,弄到“纳亨”就更渺茫了。

这是本文主要的问题。什么是“纳亨”?纳亨就是若何。若何就是如何、怎样、怎么样。《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抑君有命,可若何?《晏子春秋》:景公问晏子曰:贤君之治国若何?’”当然,更出名的还有项羽的虞兮虞兮奈若何

苏州话“纳亨”基本上是“若何”的古音。也就是说,倘若让一个唐朝人来说“若何”,那么与今天的苏州人说“纳亨”,声音将相差不大。

记录隋唐人的发音的,是韵书《切韵》。《切韵》现在看不到了,但是,它的语音系统基本上被保存在现在还看得到的宋代人编的《广韵》中。在《切韵》系统中,“若”字是日母药韵入声。“何”字是匣母歌韵平声。

日母就是声母与“日”字相同。如儿(兒)、二(贰)、弱、热等等,如今声母为汉语拼音r的或发音为er的字大多数都是。但是,古代的时候,并没有这个r音,凡发这个音的字,其声母都是ȵ,发音接近于现在姓倪的倪。以兒为声符的字,如倪、霓、蜺、睨等,以贰为声符的腻,以弱为声符的溺,以尔(爾)为声符的你、禰,以若为声符的匿、暱等等仍然保留着它们的古音。至于在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中,绝大多数日母的字,在白读(口语)中,基本上仍然是发ȵ声,与古代并没有很大的变化。

药韵就是韵母与药字相同。在宋代以前其发音为iak,到了元代以后才变成如现在的发音iau(见王力《汉语音韵史》)。

这样,唐代人读“若”字的发音,差不多就是ȵiak。包粽子所用的箬叶、用箬叶充填做成的斗笠,如今的苏州人就称箬(ȵiak)叶和箬(ȵiak)帽。箬与纳亨的纳(nak)发音十分相似,只是纳的舌尖略靠前一点。

再来看匣母歌韵平声的“何”字。

歌韵从汉代到五代,发音一直是ɑ,宋代以后变成ɔ,到现代才成为ə

这样,何字在唐代的发音为ɦɑ,而现代苏州话的亨的发音为ɦɑn,只是最后把嘴收得快一点。

因此,“若何”的古音ȵiakɦɑ与如今苏州人的纳亨nakɦɑn只有很小的差别

“若何”的古音不但与苏州人的纳亨的差不多,如果现在让年老的温州人和厦门人读“若何”二字,也差不多是nakɦɑnakɦɑn,几乎就是唐代的古音。

近两千年来,汉字的形态变化并不大,可是汉语的发音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有两次,一次是两晋南北朝,“五胡乱华”,乱了四百来年。另一次是金元时期,也有三百年。再加上唐代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和五代,也是民族融合。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北方,而南方就没有这种大的动乱和民族的融合,所以,南方的方言就相对保守,变化较小。但是,由于在全国统一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的语音特别是所谓“文读”音,即读书时所用的语音,受北方话影响较大。就像今天受普通话影响相似(当然,如今有先进的传播工具,普通话的影响比过去大和快不知多少倍)。而南方老百姓口头上的语音即所谓“白读”音却比较保守,顽强地守住了某些古音。

如果诗仙李白“穿越”到现在,到他的故乡四川,或者到他曾经长期生活的中原和山东,他可能一点也听不懂人们盘问他“怎样怎样”的话,而在苏州乡下,倘若他遇到一位老农民,老农民问道:“你纳亨?”,他听懂了,那是“尔若何?”从而会高高兴兴的回答:“好,我大好!”

由于北方语音即占统治地位的官话的读音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全国的人们都早就不知道这些字的古音了,而仍然说着古音的人们也已经不知道这些音所对应的字是什么了。就拿“若何”来说,其官话的发音早就变成了“ruohe”(汉语拼音),而苏州话的读音也模仿官话成了“zoɦəu”或“zaɦəu”,人们已经完全不知道自己所说的“nakɦɑn”原来就是“若何”。于是,就不伦不类地用“纳亨”两个字来表示官话中“怎样”的意思。这真是一件很有趣但也很悲哀的事情。

类似这样的语词数不胜数,但也无可奈何,只有继续这样做下去,继续写着非本方言区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如“纳亨”、“哪恁”这样的“天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82350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