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杂说“感”和“冒” 精选
2022-10-9 08:28
阅读:5088

杂说“感”和“冒”

大概所有的成年人都不止一次地感冒过。感冒的时候,如果不吃抗组胺药一类的药,总是会有两天眼泪哗哗,鼻涕滴答,很是一番狼狈相。吃了药,也还是会有些症状,不过减轻一点。

感冒分成两种,一种是普通感冒,另一种是流行性感冒。虽然都称感冒,都是却是两种不同的病毒所引起的。

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是多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为鼻塞、喷嚏、流涕、发热、咳嗽、头痛等,主要发病部位在上呼吸道。多呈自限性,过几天也就好了。

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症状比普通感冒严重得多。

感冒这个词本来是传统医学用词,一般人都拿来用,又称伤风。现代医学传进我国,也就沿用了这个词。但是,为什么要称为这样的疾病为“感冒”呢?它与感和冒又有什么关系呢?

感,看看这个字,从咸从心。当然不是用食盐把心腌咸了的意思。

咸字的意思是皆,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全、都。《说文解字》:“咸,皆也,悉也。从口从戌”。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这样注释:“戌,悉也。戌为悉者,同音假借之理。”

中学语文课文有鲁迅先生的文章,里面有“咸亨酒店”。咸亨就是“全亨通”、“都亨通”。《阿Q正传》中,辛亥革命时,如赵秀才这样的遗老遗少把辫子往头顶上一盘,便算“咸与维新”了。咸与维新就是都参与革命了。

至于现在所用意思是食盐味道的那个咸,是一个简化字,其繁体字是鹹。鹹是形声字,从鹵(简化为卤)从咸,咸表音。不过咸也有意义,全都是盐卤不就鹹了吗?

说清楚了咸,就可以说感了。

感,从心从咸。本义是感应、感动。形声字,心表意,咸表音但也有意义。《说文解字》:“感,动人心也”。心悉,故相通、相动。《易·咸卦》:“咸,感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系辞》:“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所以,感字中的咸也有皆、悉这样的意义。

感是心灵的影响,如感动、感恩、感慨、感情、感知、感念等等。但有时候也逐渐由心灵、精神方面的影响推广到其他的方面,如感染最初只是指精神上的影响,后来也可以说感染疾病,到现代感染的可以是物质,如感染病毒、感染细菌甚至感染寄生虫等。

这里说远一点,有意思的是,感字再加一个心,成了憾字,就是失望的意思了,如遗憾、缺憾、憾恨、抱憾终身等。不过憾是一个后起字,先秦文献中也用感表示。憾字中间两个心,一个正常地写,另一个写成竖心。

心本来是一个象形字,如图。

c.cidianwang.jpeg

在变成楷书的时候,带着“血管”的那一笔成了“弯钩”,余下的三笔分别成了三个点。

作为字的一个组分,在上下结构中的心都仍然写作心,而写得很扁。而在左右结构中的心,就写成了竖心,忄。我们可以想象,心在左边的偏旁仍然照样写成心,这个楷体字会撑得很宽,能够好看吗?

弯钩成了一竖,而且省略了一个点,字就好看了。当然,如果不省略一个点,仍然左右排开写两个点,字也会显得宽而无当。

楷书的这样写法,就是为了写出来的字匀称好看。

心在上下结构中,还有一种写法。那就是弯钩成了一竖,但仍然保留两个点。如恭,忝(以及添、掭等)。恭是肃、敬;忝是辱、是有愧;都从心。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字上方为一撇一捺。心当然可以写得扁,但是那样的话,在字的中间会形成一个大的空白,显然那也是不美观。而写成竖心而不去点,则正好可以填在一撇一捺中间的空里,既显得好看而又不舍去成分。而在左右结构中的竖心去掉一点也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字要写出来能够美观,这是楷书写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许多古字虽然简单但是后来被比较复杂的字所代替,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古字写不平整,不好看。当然,这个原则是作为社会文化千年主流的文人那里的,民间小商人记账等则是另外一件事。

说远了,收回来,说了感还要说冒。

冒字上面的冃(音mao4)是古人所谓的“头衣”,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帽子,下面的目是眼睛。(这里又要插进几句,上古冠的主要作用是束发,不一定把头都罩住,如图画上齐天大圣的冠。而帽却是把头蒙盖住,起到保暖等作用。)

《说文解字》说冒字的本义是“蒙而前也”。这是一个会意字,段玉裁注解说,“冃目者,若无所见也。”把眼睛盖上,好像什么也看不见还向前,这就是“蒙而前”。“引伸之,有所干犯而不顧”,如冒犯,冒险等。

过去给皇帝写本章或给上司写信,前面常常有“冒死”、“冒昧”这样的词语。现在人们常用的词汇如冒险、冒失、冒进也都有这样的意思。

又有一种说法,说冒假借为冃,就是“头衣”、“覆盖”,在这个意义上,后来写为帽。所以冒又是帽的古字。

如《诗·邶风·日月》中有句子:“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太阳啊月亮啊,人间土地被它们的光芒所覆盖)”。《汉书·隽不疑传》记载:“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著黄冒……自谓卫太子”。著黄冒,就是戴着黄帽子。

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无论人是“蒙而前”还是被“覆盖”,都有把人置于某一种环境之下的含义。冒险,就是人处在危险的境地。冒死,就是人处在可能会死的环境之下。顶风冒雪,冒着风雪,就是人处在风雪之中。如此等等。

冒字其余的用法,都是这个基本意义的引申。

这样,感和冒也有了共同的意思,它们都是处在某种环境之下。感是指被环境所影响,而冒则更多地指主动进入这个环境。

古人认为,我们身体所发生的鼻塞、喷嚏、流涕、发热、咳嗽、头痛等症状,是因为人处在“风邪”的环境之中,被风邪所影响,受了风邪所致,所以称为“感冒风邪”。

据说,现在发现最早使用这个词语的“医学著作”是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诸风篇》,书中说:“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

由于这些病症是“感冒风邪”所致,所以又称“伤风”。

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那老妈又是高年,船上早晚感冒些风露,一病不起。”这也说明,感冒二字,古代人们往往作动词。感冒风邪这个词语,也是动宾结构组成的词语。伤风也是动宾结构。

但是,作为疾病名称,说“感冒风邪”总是太麻烦了一点。人们喜欢简单一点,以两个字为最佳,于是,日久天长,“感冒风邪”就被简化成了“感冒”。

清末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我今日有点感冒,不便出去,明后天好了再来罢。”这就说完成了这个简化。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感冒并非由“风邪”所致,并不是“伤风”,而是由病毒感染而得。实际上,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即使天气寒冷,人也极少感冒。因为人少,人们不相往来,被病毒传染的机会就少。但是,语言是约定俗成,事物的名称也是如此,既然感冒、伤风这些词汇已经被广泛应用,也就没有必要新造词语来代替它们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35860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