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说说年龄的问题 精选
2020-6-25 08:22
阅读:10335
标签:虚岁, 周岁, 传统, 西方, 出生日期

说说年龄的问题

转眼之间,2020年已经过去近一半了。在很多限制年龄的场合,6月30日和12月31日,往往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时间点。在此时刻,想说一说年龄的问题。

人们常常会遇到问及年龄,有时候,这会一个有点纠结:是回答周岁还是虚岁?这似乎要看所在的环境而定,即看周围的大多数人是讲虚岁还是周岁。在南方,特别是农村,或对于老人们,讲虚岁的还有,但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如今好像都讲周岁。但是,很多人对于虚岁、周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存在很多错误的理解。

什么是虚岁?虚岁是指我国传统的计算年龄的方法。自古以来,我国的书籍上所说人们的年龄,都是现在所谓的虚岁。从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韩愈《祭十二郎文》中的“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和“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到清末林觉民《与妻诀别书》中的“依新已五岁”,其中所说的年龄,都是虚岁。

我国传统的计岁方式是:生下来的那一年是一岁,不论是大年初一所生还是到年末所生;过了一个新年,便是二岁;以后,过一年就增加一岁。所有的人都是过年便增加一岁。

用现代的数学用语,传统的岁数是序数字,一岁就是出生的第一年,二岁就是出生的第二年,“孔子年七十三”,就是孔子出生的第七十三年。这里的岁就是年,也就是“皇历”上规定的从大年初一到年三十的那一段时间。

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两个人同一年所生,就称同年,或同岁。

现在我们所用的周岁或称实足年龄或实岁,是西方人惯用的计算年龄的方法。他们把刚生下来的人,称为0岁,要到他第二年的生日,才称为1岁,这个1岁要持续到他第三年的生日,才可以称2岁。比如,某人生于1980年7月1日,那么现在他的年龄是39岁,到了2020年的7月1日,他才是40岁。美国总统特朗普生于1946年6月14日,现在是74岁。而美国的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生于1947年10月26日,现在是72岁。

我们国家在劳动人事方面计算年龄,都是按照周岁来实行的。例如退休年龄,55岁(或60岁)退休,便是到55周岁(或60周岁)生日的那个月(因为我们以月计工资,所以不是论生日,而是生日所在的月),过了那个月便可以退休了。

中国传统计岁方法(虚岁)和西方的计岁方法(周岁)各有长处。

在计算两个人年龄之差,用虚岁显然更方便。比如,两个人同一年所生,称为同年或同岁,或者说他们的岁数相同。这个永远不变。如果是周岁,则不是如此了。假设两个人同一年生,一个人4月生,另一个人6月生。如果在5月份计算周岁,前者就会比后者大一岁。

又如上面所举的特朗普与希拉里年龄之差,如上面所说现在一个74岁,一个72岁,相差2岁。可是到了今年11月,特朗普仍然是74岁,希拉里就是73岁了,他们就只差1岁。所以,按照周岁,他们两个人,有时候差1岁。有时候差2岁。表述起来就不方便。假如用我国的传统方法,特朗普1946年生,希拉里1947年生,他们相差一岁,永远不变。

用在劳动人事管理上,用虚岁就不方便了,会产生问题。由于大年初一(现在称春节)人人长一岁,那么在春节的下一个月,全国将有上千万人一起退休。而其余的11个月,则无人退休。这对于工作的安排显然是不利的。

那么,一个人的年龄,用虚岁计或者用周岁计,哪一种方法更“准确”呢?

所谓更准确,就是可能的误差较小。在这里,我们假定人在一年中每一天出生的概率相同。

用周岁计岁,可能的最大误差是一年不到一天(以平年计,就是364天)。比如上面所说1980年7月1日生的人,到了今年7月1日,就是40周岁,这是准确值。可是在明年6月30日,仍然认为他是40周岁。这是最大偏差了。

用虚岁计岁,“同年”中相差最大的情况就是两个人中一个大年初一生,另一个年三十所生。因而,最大不确定度也是是一年不到一天。

由于中国农历年的平均日数与公历相同,而人在每一天在出生的概率相同,所以,周岁计岁与虚岁计岁的不确定度相同,或者说他们的准确性一样。

因此,以岁数来计算人们的“老或少的程度”(这里没有用“年龄”一词,因为“年龄”就隐含这用“年”的计算),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与它本身相同的误差。就像我们用最小刻度为厘米的尺子去量度物体的长度,其不准确度也在厘米这个数量级一样。

为了更精确地描述人的“老或少的程度”,现在都用出生日期在某年某月某日以前或以后,来对超过或不足这个出生日期的人进行限制,而不是单纯用多少岁来描述。这样做,就可以把精确度提高到天。

例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对申请人的年龄限制是“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例如,在2021年申请,则要求申请人在2021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即其出生日期必须在1976年1月1日之后。

描述人的“老或少的程度”,其精确度到天就完全足够了,再精确是没有意义的。就像用厘米描述人的高度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精确,一个人在一天之中高度的变化也在厘米这个数量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23926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