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记母亲的几件事

已有 7222 次阅读 2017-5-11 08:42 |个人分类:我的回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母亲节, 读书学习, 缝纫组, 居民食堂

记母亲的几件事

母亲小时候只上过两年学,她常常说外公是想让她继续读书的,可是外婆不让,说女孩子读什么书,早晚是要嫁人的。由于她大哥病亡,大嫂出走,就让她在家看她哥哥的孩子了。对此,她一直感到遗憾。到了99岁临终的前几天,她还说起此事,接着还非常流利地背诵了一段她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文:“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鸟虫鱼,我你他。一身二手。大山小石。天地日月。父母男女。红黄蓝白黑。小猫三只四只。白布五匹六匹。……”。

虽然母亲只上过两年学,但是后来她还是能够读书看报的。记得50年代初,国家号召扫除文盲,邻居的四五位中年家庭妇女,都到我家来学习。有一位陈老师(好像姓陈),来教她们几个,我母亲也参加了。断断续续的,大概有一年光景。后来,邻居家的那几位都仍然不识字,只有我母亲能够看书读报。她说,这一段扫盲很使她受益。我估计,她在辍学以后的二三十年中,还是自己学到了不少,扫盲时又都比较系统地巩固了她的自学。

大概50年代早期,我就听她常常读一本《张正芳民歌集》。张正芳是一位民国时期的苏州民歌艺人。我记得书里有许多有关苏州的街道、建筑、名胜古迹的歌谣。什么“几顶桥来桥对庙”、什么“天后宫来崇真宫”、什么“七塔八幢九馒头”之类的。还有一首说虎丘的歌谣,从头山门开始说起,经无梁殿、憨憨泉、真孃墓、千人石、五十三参、双吊桶桥、剑池等等,说遍了虎丘名胜。这些都是七言歌谣,朗朗上口,过了六十多年,我还偶然记得几句。母亲一边读,一边还给我讲歌谣涉及到的传说、故事。那本书当时就被翻得比较破旧,经过文化大革命都没有了。

母亲常常看的书是评弹开篇书,一边看一边哼唱。也看一些越剧、沪剧等江南地方戏的小戏考,有些也能够哼唱。母亲喜欢听评弹,也常常给我们讲一些长篇评弹中的人和事。有些后辈艺人不大说起的故事情节,她都能够讲给我们听。到了晚年,她又喜欢上了京剧,她认为京剧比越剧唱腔好听,铿锵有力。在电视上看了京剧,常常跟我说对京剧内容和演唱的评价,询问我一些历史方面的问题。八十多岁的时候,她有时到济南来,我们白天上班,怕她在家里寂寞,便买和借了不少故事书给他看,到了晚上,我们下班,她看我们有空,聊天的时候便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这些书里的故事。看书中遇到不认识的字,看不懂词,她都问我们,绝大多数情况下,她问一次都能够记住了。

到了她真正的晚年,由于耳聋,与她交流时,有时候涉及一个新的内容,用助听器都无法分辨清楚所说的事情,我们只好用笔写给她先看几个关键词,她就能够理解了。所以,母亲虽然上学很少,但是她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勤奋学习,这使她一辈子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有一次,她甚至打电话告诉我,她给自己拟了一条挽联,不但诙谐,还真是自然地合乎平仄。

在1958年,街道动员家庭妇女都出来为社会工作。居民委员会动员了四五个不同程度上会做一些服装的家庭妇女。利用我家前面临街的门面,办起了一个“缝纫组”,承接做衣服的活计,当然,当时还需要改制衣服。由我母亲做负责人。把几个中年家庭妇女凑到一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各人的制作技术不同,有的手快,有的手慢,有的会裁剪。有的只会手缝,缝纫机又都是各人家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容易解决的。但是,母亲却能够把这几位的工作都做到家,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冲突。缝纫组里常常是欢声笑语。

到了1959年,上级领导又要求各居民委员会办起居民食堂。市里派了一位沈部长、一位张科长到我家所在的居民委员会“蹲点”,要办起两个食堂,指定让母亲做第一食堂的主任。当时,我们食堂的饭都是把米放在小瓦罐里蒸的,有三两一罐的,有四两一罐的,菜也是事先盛好在一个个小瓦碗里。我家的孩子也与其他人一样,在窗口拿饭票菜票买饭买菜,从来没有一次到伙房里面多吃一口。食堂的几位工作人员也大都是家庭妇女,给他们的“工资”是每月27元钱,我母亲跟她们一样起早贪黑,比她们忙得多,但因为其身份是居委会副主任,拿的还是副主任的津贴每月11元,刚刚够她自己的饭钱。后来,我远在西安工作的姐姐要生孩子,再三申请,才同意母亲辞去食堂的职务,远赴西安。

母亲的一生,经历了军阀混战、民国建设、抗日战争、共和国建设、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多个历史时期。她养育了我们七个子女,又为大多数孙辈服务。前半辈子吃了苦,晚年总还算幸福。她作为一个普通城市家庭妇女,她又懂得许多民俗和传统词语。人总是要去世的,老话说人生百年,母亲活到了99岁,也算接近了人生的极限。她去世两年了,我常常觉得缺少了一位老师和顾问,有很多过去的东西,都无处可问了。

今年的母亲节就要到了,我怀念我的母亲。

附: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1)——奉军、婚礼和万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85491.html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2)——伤寒、鹅血和逃难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86016.html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3)——石雨声先生与苏州日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86795.html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4)——我参加婴儿健康比赛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88977.html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5)——二哥“丢”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90771.html

听老人说立夏习俗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686933.html

听妈妈讲民国年间苏州民间的寄名仪式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747081.html

端午吃只粽一夏健松松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698905.html

立夏时节说蚕豆(上)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567665.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054269.html

上一篇:每人每天需要多少氧气?——化学家的思维模式
下一篇:怎样去除热水瓶水垢?——物理或化学的方法
收藏 IP: 119.162.48.*| 热度|

24 樊采薇 武夷山 宁利中 董焱章 韩晓阳 黄永义 王安良 尤明庆 文克玲 杨正瓴 徐令予 刘玉仙 李颖业 罗汉江 王宗海 吕洪波 苏德辰 李学宽 戎可 sfjy biofans addliang qx12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