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
当业余科研选手打败职业选手 精选
2021-6-4 15:17
阅读:6695

      随着全国各个层面不断强化落实反“五唯”措施组合拳,与之对应的绩效奖励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为了充分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很多省属高校采取积极行动,一刀切地取消了此前关于绩效奖励的系列政策。客观来说,在过去20年量化积累时期,以数量和影响因子为主导的激励政策在大范围内对青年科研人员投身科研有正面的鼓励作用,也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投身科研的热情和动力。但因为学科的差异性、个人能力和投入时间、平台等因素的差异,科研个体户和农民工,科研团队最终取得的成果和影响力差异性非常大。另一方面,因为地区经济和不同高校财力的巨大差异,导致教研人员的科研成果绩效也产生了很大差异。

     自2012年兴起的ESI学科排名首先在重点高校展开,从2015年开始在普通高校被追捧。有行内人员说,ESI学科排名的核心指标本质上还是SCI论文数量和引用次数的竞争,对于那些已经形成积累的高校因为科研人员众多,特别是不断有青年特聘研究员和博士后的加盟,大体量科研队伍必然催生超级量的科研成果,ESI学科排名必然占据优势。一些地方高校为了在资源分配中获得相对优势,在仔细琢磨ESI学科排名的硬性指标后就从激励政策上动脑筋,集合全校力量集中在某些学科发表SCI论文,并对这些学科发表的论文进行重点奖励。如此策划之下,已经打破了学科贡献平衡度,对学生及家长,上级管理部门造成了迷惑。一些学校为了拉升特定的学科,在招聘青年教师的时候以特聘研究员模式大量招聘青年博士毕业生,他们的职责就是在相关学科发表更多的SCI论文,来支撑该学科进入ESI前1%排名。

     “二八定律”在科研领域也有类似的结果,对于一个正常的学科科研水平进行判断分析时,以SCI/EI论文为例,支撑这个学科的科研人员的成果产出基本上是均衡的,或者满足一定的分布。如果出现了个别科研人员的成果占据了某学科总的科研成果大比例的情况,这说明这个学科的发展是畸形的,也是不稳定的。

      最近一个牛逼网友YW给我吐槽,说看了他们单位图书馆发布的ESI成果统计数据后很沮丧,该学校过去10年间的某学科发表了大约1800篇SCI论文,总引用大概16000次,ESI高被引论文20余篇,而他自己一个人在该学科发表的120篇论文贡献了大概5000次的引用,对该学科贡献了大概18篇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也就是说,这个教授一个人对该学科的指标贡献是非常关键的。这个学科本身有博士点, 他这个跨学科的业余选手带着一群硕士生诞生的成果足以影响他们学校这个学科的ESI排名,而每年学科统计学科贡献量的时候就选择性忘记了他,所以非常郁闷。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我安慰道,虽然国家鼓励交叉学科,但作为教职人员和科研人员,首先要把提升自己学科贡献放在首位,如果都不积极支持本学科却因为学校的某些特殊时段的政策来选择性发表论文,实际上对该学科没有实质性稳定支持,也是催生了泡沫,对自己的学科更是一种伤害。在内卷化压力下,在同一所学校,不优先支持自己所在的学科却被诱惑着去支持别的学科指标,一定程度上对科研评价体系也是一种践踏,也难以在学科范围获得尊重。

     任何时候都要尊重科学规律,不能因为明确了评价规则去投机来获得评价优势排名。每一位科研人员都要遵守当下学术领域的游戏规则,依托自己的学科为主线,在能力范围之内实现交叉学科融合。没有一个领域和政策会让谁长时间收益,游戏规则永远都在变化,只有不断强化内功和自己的真实科研水平,才会在不断变化的学术评价规则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游戏规则变迁则茫然不知何处吹芦管。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980-128970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