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
博士生该发多少助学金? 精选
2017-11-17 12:17
阅读:22363

     我在上篇博文《博士后待遇提升是个好兆头》里提及到发达地区和科学院的研究所给博士后的薪酬大幅度增加,毕竟多数博士后申请人员也算是基本步入科研门槛,在没有固定编制下多给点薪酬是合情合理的。

    那么在读的博士生的助学金是否该大幅度提升了?

     2017年新增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的推荐名单已经公示,等待教育部的进一步审核和批准。一些没有学位点的单位获得了新增硕士学位,新增博士学位点,雀跃欢呼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学位点增加,博士生指标也是否增加?迎来博士生扩招的前奏?毕竟学位点批准后必须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和博士生来支撑后期建设工作。学位点增多,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增大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读博吗?

  2)博士生导师的队伍建设问题。随着海龟回国数量增加,凭着前期的科研基础业绩被当做人才引进,授予博士生招生资格,洋教练能指导好中国的博士生吗?

  3)指导博士生提升科研素质和能力,监控指标是什么?SCI论文吗?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吗?科学思维能力和辨识能力是否真正得到训练和提升?实验操作能力,设计实验能力,论文和科研报告撰写、基金申请书撰写、技术突破能否真正得到提升?

 4)生源差异和学校排名效应。根深蒂固的985,211思维模式,多少人报考博士生首先得考虑下名校重点学校的排名问题,非重点学校有无必要设置博士点?难道这些非重点学校博士点不得不降低录取标准和毕业标准,凑个人数呗。虽然一些非重点科研单位和大学也有一些大咖导师,但毕竟比例非常少,如果单位也没做好宣传,更难以吸引到好的生源,这样的博士点还有必要建设吗?

 5)提高助学金和奖学金能吸引到稳定的生源吗?  除了学校排名优势外,地理优势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历史原因,重点学校基本都在发达地区,虽然因为照顾在一些落后地区也设置了985,211学校,但这些学校毕竟还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发达地区也有一些普通的高校,因为经济优势,这些发达地区的非重点学校和研究所可以通过提高博士生的助学金和奖学金标准来吸引学生,这的确也是一种权益的策略。

  那么,非重点学校又非发达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所的学位点何去何从?是否该惊醒呢?

     学校排名不好,又出不起助学金,导师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欠佳的博士学位点,你们准备好了吗?

      也许,这些学位点可以转变思路,以培养在职博士生为目标,这也许是一条出路。

     当然,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生不必在意和担忧学位证注水,毕竟,2017年起在职和全日制的博士毕业生的学位证有不同的标记。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也并非全部都是科研能力弱,也有一些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员科研能力非常突出,就是通过博士阶段学习来巩固和强化科研素质,开拓视野。

    吸引博士生优质生源,不仅仅依赖学术的魅力,大幅度提高博士生的助学金迫在眉睫。 物价上涨,生活成本也大幅增加,不妨为博士生每月发放最低助学金5000(有条件的可以更高,但不要和科研任务挂钩)。博士生的培养应该是培养未来科学家而不是技术工人。博士毕业的时候差不多都28-30岁了,到单位报道安家启动自己生活,很多单位给难以提供充足的生活费,博士生阶段如果助学金多一些起码到单位就职的时候不至于买个生活用具再问父母要钱呗。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980-108564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