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wnshow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shower

博文

最好的时光,最好的人 精选

已有 6370 次阅读 2013-4-14 21:08 |个人分类:寻常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宗教, 龙泉寺

王安忆在《男之俊》里说,“我看到的最好看男人,很奇怪的,多是僧人。有一年去山西五台山,一进山,便震住。只见满目袈裟的明艳的黄,衣袂飘兮,底下皆是一付白或黑的绑腿,足上一双草鞋。……头颅及脸颊的轮廓均清晰、简练。大约是在出家人的世界里,他们一扫处身人群的拘谨落寞表情,显得十分昂然。”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或许比她更彻底一点——我看到的最好的人,就是僧人。

一直期待这样一副场景:几位友人坐在一间小屋里,话题不求旷达古今,只求关照到世间沙粒一般的细碎烦恼;情感不奢酣畅浓烈,惟愿熨帖每人最细微处心思。但这场景并不易得——屋舍与友人常有,而契合的话题与心境难寻。

但是昨天,这场景竟不期然而至。是在龙泉寺一间日式风格的禅房里,两位法师与几名义工席地而坐。打坐二十分钟后,大家开始与法师交流。

一位年轻男义工说,自己现在想开一家公司,这样是不是贪心?法师说:“这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赚更多钱,那是贪;但如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那就是功德。钱本身并不坏,关键看你的发心。就像刀,既能杀人,也能雕刻出很美的花。不过你的问题是,现在才28岁,有点年轻,可能过几年再创业更稳妥一点。”

还有一位男义工表达了自己对僧人的仰慕之情,说每次上山看到法师们神清气爽、身姿挺拔,就非常羡慕,而自己的身体则是各种难受,腰椎颈椎脊柱都很别扭,他问法师怎么调节。法师给出了站桩之类的建议,然后提出“每天做20件善事。”“啊,20件?太多了吧。”法师说:“很容易的。你在地铁上看到有人乞讨,就给他钱,或者为他祈祷,希望他早日脱离贫穷,这算一件;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问候一下,这算一件;到了单位,扫扫地、擦擦桌子,又是一件;给领导泡杯茶,也算一件;回到家给自己的老婆说一声‘亲爱的’;给好久没有联系过的朋友发一条问候的短信……你看,20件,很容易就有了。”

法师对我们说的话看起来很平常,但如果仔细体会,这些话里包含了观察和判断。比如对待有的人,法师直言不讳,“你对长辈不怎么敬重吧?与同事的关系也不怎么好吧?”等等;而对于我,大概法师觉得我是个弱势的人,所以就说了一些鼓励的话(虽夸张却真诚),并且让我尽量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来矫正自己的悲观想象。还有两位女义工现在正处于找工作的阶段,法师祝愿她们能够早日找到工作,并且让我们一起给她们一点掌声鼓励。

晚上,换了一间大教室,大家继续聊天。这间教室所在的楼其实还未完全修好,我们纷纷踩过教室外零散堆放的木板上,咯吱作响。可就是这样的“半成品教学楼”,人气还很旺,我们教室隔壁也坐了一屋子人(可见人是多么渴望交流的生物)。

一位女生表示自己很不理解那些隐居修行的人。法师问:“你谈过恋爱没?”女生沉默,倒是另一位女生替她回答“谈过”。法师答:“你谈过恋爱,肯定能体会到恋爱的快乐。但是一个五岁的小男孩能够体会到你这种快乐吗?他肯定体会不到。人不到特定的阶段,很难体会到那一阶段的快乐。所以你现在不能理解隐居者的快乐。”

我也问了一个问题。我吃蛋奶素已大半年,家里人现在已经基本能接受了。最近我打算把蛋奶也戒掉,吃纯素,但是这样一来会有更多东西不能吃,所以我担心与家人朋友相处时会不方便。法师首先赞叹了吃素护生的发心,随后说:“我来分享一个我们僧团里的故事吧。有兄弟两人,都打算出家,他们的父母起初都不答应。于是兄弟二人轮流回家劝服。哥哥回家后,不占荤腥,与家人关系紧张,结果父母不同意他出家;弟弟回家后,父母做什么他吃什么,百无禁忌,父母一高兴,于是答应他出家了。现在的结果是,弟弟已经出家,而哥哥还在家里。”众人笑。法师说:“如果你不吃,家里人会担心你营养不良,所以为了让他们高兴,你可以陪着吃一点。我们做事情,发心很重要。如果你不是为了贪恋肉食的美味,而是为了与家人处好关系,那么吃点三净肉,也是可以的。我们应该‘恒顺众生’。完全纯素,也是一种执着。”

我本来想说,纯素食并不会营养不良,但想想又觉得多余——这位法师在出家前已经长期吃素,而且这里的僧人,几乎每一位都气色红润,行走如风,完全可以充当“素食有益健康”的公益广告代言人,他怎么会不知道纯素食的好处呢?想来,他所说的“家人会担心你营养不良”,是真的站在我家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完全把他自己的看法舍弃了,是真正的“恒顺众生”。意识到这一点,我忽然觉得很多问题都更清晰了。

比如,为什么我今年春节回家,我父亲非常能够接受素食主义,而母亲则仍然比较反对?一言以蔽之,我与父亲的沟通更多一些。每周都给他打电话,而且我知道他对于饮食卫生、健康非常注重,所以我时常发给他一些食品卫生方面的负面新闻链接,并且将《救命饮食》之类的书带回家,他也许能感受到我是真的为他的健康着想,所以他就接受素食了。而我母亲呢?我们的沟通实在不多。与自己的母亲都没有显示太深的感情,她怎能相信我是在“关爱动物”?另外,短时间之内我也无法证明“素食有益我的身体”(我长期在外地生活,她很难体会到我身体的变化),她怎么能不担心我的营养?所以,在谈论饮食问题乃至任何问题之前,首先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她的爱,感觉到你是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这样才能有效沟通。

另外,我之前在网上的一些关于素食和动保的回复也欠妥。比如有人质疑“难道动物保护比救助失学儿童更重要吗?”我曾经对于这类问题不屑一顾。因为这样问的人,往往既不保护动物,也不救助儿童,仅仅只喜欢在微博上掐架。我以为陈嘉映的《救黑熊重要吗?》一文就是最好的回答。但现在我觉得,一篇逻辑分明,有理有据的哲学文章,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性失明”,只看与自己观点相应的,而不喜欢看批驳自己观点的文章。其实,有人质疑我的观点并不是坏事。如果从“恒顺众生”的角度来说,我完全可以接纳、乃至赞叹这些质疑者,赞叹他们对失学儿童的关心。然后进行一些调查,估算我们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可以换算成多少位失学儿童一年的学费;可以换算成多少位山区孩子一年的伙食费等。接下来,再进行一些综述性报告,关于城市人饮食“富营养化”以及“过量营养加快衰老”等等。最后便可以很自然地劝导富裕地区的人少吃一点肉食,为失学儿童做贡献……其实这些研究都不难找到(或许已经有现成的案例),难就难在最初的心念:接纳、赞叹那些质疑我的人。

法师们在解答问题时,我会有不可思议的感觉,因为很多话听起来非常慈悲和通达,似乎应该是从老人嘴里说出的。但是他们并不老,不少是从高校或者公司里直接过来的。偶尔也会卖萌。比如昨天有人问法师的出家经历,他想了想说:“我的经历很好玩,但是今天时间有限,就不说了。”大家很失望,他最后在结束的时候说:“欲知我出家经历,且听下回分解。”

他们的生活并不仅仅是坐禅诵经,就我这两天遇到的僧人来说,有些在工地上帮忙,有些在厨房里分配任务,有些在图书馆看书,有些则是解答各种年龄、各种背景的居士或者义工的问题……而头天为我们解惑的法师,第二天则带着我们站桩、练习易筋经。昨天,当我们走出禅房的时候,恰好来了一拨访客,领队的人举着牌子:“北大参访团”。据说,很多北大师生好奇为何总是有校友出家,于是大家专门组织了此次参访。一位义工说:“不能来参观呀,一来就不想走了。”大家都笑了。

我来过,不过并没有不想走。但我相信,在这里能遇到最好的时光和最好的人。所谓最好的时光,就是你通过这段时光,领悟到其实所有时光都是美好;所谓最好的人,就是你通过他们,会觉悟到,所有遇到的人,都可以很美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9193-680169.html

上一篇:鹿帽
下一篇: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收藏 IP: 159.226.79.*| 热度|

47 吴飞鹏 李伟钢 陈安 刘艳红 李学宽 林涛 鲍永利 王丽 周素勤 张鹏举 丛远新 房松 鲍海飞 谢强 孔梅 王伟华 徐大彬 张启峰 杨月琴 彭思龙 朱丽红 刘立 陆雅莉 姜虹 彭真明 李天成 罗帆 黄锦芳 孟津 钱磊 李泳 边媛媛 李宇斌 庄世宇 蔡庆华 王康建 刘波 蔣勁松 何宏 赵宇 王伟 翟自洋 张娟娟 oxygen2010 qqlisten yunmu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