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wnshow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shower

博文

与大海有关的血腥

已有 4217 次阅读 2012-9-15 18:04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雪蛤, 大海, 渔民, 珍珠, 乌鱼子

                                       珍 珠
 
      查与珍珠有关的资料,无意间查到“一女士买了一条珍珠项链,戴了一年后,珍珠变黄,但是她的失眠症却不治而愈了。”看得我心动不已,于是立马打开淘宝,查一查珍珠。比较了好几家店,临到确认购买时,却犹豫了一下——对于素食者而言,戴珍珠是不好的吧?然后在网上搜到一篇《珍珠母贝的无言血泪,伤害只为刹那光华》
 
      另一面墙上,一幅十分直观的人工养殖珍珠示意图和珍珠养殖箱让我惊愕了。示意图详尽地介绍了人工养殖珍珠的全部流程,包括母贝的选择。每年春天当母贝长到一定的规格时,如何在母贝体内“插核”。“插核”后的母贝又如何在受到刺激产生痛苦的情况下分泌出活性黏液,抵御这痛苦的折磨。在咸水的浸泡和与海浪的抗争中,随着刺痛的加剧,母贝不断地增加分泌黏液的数量。黏液的长期积淀,便形成了珍珠。我深深为大海之中一代代被迫为人类孕育珍珠的母贝而悲哀。
 
    多年来,以我蒙昧的心境还一直认为是由于一些小的寄生虫或沙粒偶然闯进母贝的壳壁间,母贝出于自我保护分泌的霰石经岁月长期磨洗形成了珍珠。南珠宫一行,彻底打破了我的无知和天真。……珍珠的美毕竟是一种客观存在。写下这篇短文并无意于贬低珍珠的美,也不想因此去剥夺众多企望为自己增光添彩的人的爱美之心,只是想以此提示有闲之士格外珍惜和善待自己身体各个部位的珍珠饰品,时刻想到那温柔纯净诱人的光彩是母贝血和泪凝成的,那光彩照人的美付出的是与我们同在一个星球上生存的母贝一代又一代痛苦的煎熬和生命的代价。由此,我将终生拒绝购买、使用任何与珍珠有关的饰品。
 
      就是这样显而易见的伤害,我却从来不知。先前所见、所闻的与珍珠有关的资料,只是教人如何佩戴才好看。
 
                                     乌鱼子
 
       曾经看过沈宏非的《食相报告》。那段时间是以素食者的心态来看此书,越看越血腥……当时甚至觉得,最血腥的文字不是战争新闻,而是我们平日里时时所见之食评。比如《乌鱼子》一篇。
 
      “乌鱼子准确地说,应该是雌性乌龟的卵巢,渔民将此物取下后施盐、加压,最后风干成片……看上去,一副完整的乌鱼子左右对称,形如三四岁小孩子的鞋底,非常讨人喜欢。至于乌鱼子的烹制过程,更是令人魂不守舍的前戏一场。……血子是乌鱼子中的极品,约每千尾乌鱼仅有一尾会产生血子,极为罕见。它是乌龟在海里受到惊吓逃生时发生的体内血崩,全身的血液急速涌向卵巢,从而形成特殊的黝黑色泽……当地人都信它有补血的效果,多买给坐月子的妇女食用。除此之外,血子更是一份绝对体面的贺年礼。不过捧着一副大出血的卵巢送人多少有点怪异,还不如自己吃掉算了。”
 
       这是一位知名度颇高的专栏作家的文字。可想而知,这种饮食观何其主流。有多少人,会以大补一场的心态美滋滋地吃掉一只雌乌龟血崩后的卵巢?此外还有大名鼎鼎的雪蛤,作为一味“很有滋补作用”的药材,雪蛤又叫林蛙油,其实是雌林蛙的输卵管。
 
                                        人
 
      看农学史的资料,觉得生活在海边的平民,是最可怜的。比如,古代采捞天然珍珠的珠民,完全是以性命来谋生,“珠蚌生在数十丈水底,取之以绳缒人而下,气欲绝则制动其绳,舟中人疾引而出,稍迟则七窍流血而死,或为恶鱼所吞。”嘉靖“五年采珠之役,死者五十余人,而得珠仅八十两,天下谓以人易珠。”饶是如此,苛税还挺重、无论盛世乱世,都是一般艰辛。而外敌入侵时,也是最先扰乱他们的生活。
 
     《中国海洋渔业简史》记载“日本自本世纪初就开始掠夺我国渔业资源……日本在我国海域的捕捞活动,重点是捕捞经济价值高的品种。真鲷是主要对象。由于捕捞强度过大,真鲷资源很快收到破坏,1937年真鲷总量下降到总渔获量的0.37%,真鲷资源枯竭后,日本渔轮又到处滥捕石首鱼科的鱼类和对虾等”。此外,日本“早在抗战前就任意冲沉我国作业渔船,截断我国作业渔具。抗战期间,每到一地都要毁坏或焚烧我国渔船。”国民当行政院新闻局1948年出版的小册子《渔业》中有一段话:日本“渔轮满布我国沿海,且经常在我国渔场捕捞者,有共同渔业株式会社等八公司,合计渔轮七十五艘。但据台湾水产报告,日本之长崎、佐贺、福冈、山口等县之手操网渔轮,在我国捕鱼者,计达一千二百艘之多。每艘每年平均以捕获价值三万元计,合计三千六百万元。数额之巨,至为惊人。”
 
     读史早知今日事,望海还伤旧年魂。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9193-613077.html

上一篇:雀目与维生素A——古人的食疗智慧
下一篇:秋水行——黄龙
收藏 IP: 159.226.79.*| 热度|

12 周素勤 曹聪 蔣勁松 丛远新 边媛媛 林涛 张骥 廖晓琳 刘波 赵宇 李璐 anran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