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旺
三大新技术终于大规模实现孔子的三大教育思想
2018-7-15 13:09
阅读:3434

      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并能亲自付诸于实践约30年。据说,孔子一生有弟子3000人。古代交通和通信非常不发达,而且人口稀少。孔子能每年平均招收新弟子100余人,已经是规模较大、效率很高了。据考证,孔子的弟子中贤者72人。孔子以一人之力,作为全科老师,言传身教,能培养出72个著名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也是卓有成效的。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教育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重读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点也不觉得落后。由于古代技术条件的限制,孔子只能在小范围实现他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借助于技术进步, 基本上可以大规模大范围实现了孔子的三大教育理想。 

   首先, 孔子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2500多年前,孔子就希望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是这样说的,孔子也是如此实践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今天,我们有了互联网,我们有了MOOC,我们有了开放课程,基本上能大范围实现“有教无类”。 

 其次,孔子身体力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思想。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因材施教是后人总结孔子的教育实践提出的),但是他在教育实践中经常对不同弟子的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了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但是,孔子即使记忆力超强,也很难记住3000名弟子的个性化信息,因材施教的效果难以达到最佳。今天,借助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精确纪录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和爱好等,还包括每次上课的表现,每次考试的得失,从而可以更精准地制定培养方案,从而做到精细化的因材施教。

  最后,孔子明确提出了“启发式”教育思想(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需要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才能发现学生是否处于“愤”“悱”的状态。但是,老师需要集中精力授课,难以同时观察到多个同学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今天,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用微表情识别和微体态识别等技术,实时获知获得大量学生是否处于“愤”“悱”的状态,从而及时进行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总之,孔子是一个杰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等很多创新性的教育思想,远远超出了他所在的时代。直到今天,我们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才基本实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展望未来,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个性化教育,帮助每个人最大限度的成才的是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方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德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940-112416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