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四清
原创之四难 精选
2021-5-9 10:17
阅读:5397

一般说来,原创指解决了一级学科或部分二级学科长期悬而未决的关键科技难题,其必须满足:(1)意义重大;(2)涉及的学术思想前所未有。在原创中,可能要用到已有的数学、物理学等知识(工具);这些工具不必是自己的原创,但只要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仍为原创。我在网上和微信群中,看到不少研究者声称自己做出了原创,但由于这两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故不能视为原创。

由于低垂的“果实”已几乎被摘完,留给我们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了,所以原创的难度越来越大,相应的时间间隔也越来越长。目前看来,一级学科的原创几十年或数百年才能出现一次,如几位学者曾指出:“1970年以后人类数学、物理学,总体上出现相对停滞局面——没有重大突破。

那么,原创到底难在哪里呢?以下,我将聚焦于研究者普遍遇到的四大困难简述之。

第一是突破惯性思维难。对任一科技难题,前人已做了大量的探索,但仍一筹莫展。后来者要想攻克难题,必须跳出前人思维的圈子,以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另类思维独辟蹊径。然而,几乎每位研究者都或多或少受惯性思维的束缚,摆脱之难度很大。

思维是创新之魂,其决定了创新能否成功。突破或解决难度很大的科技难题,研究者基本上是以摆脱已有思维和方法的束缚为前提的,是以“无招胜有招”看到胜利曙光的。鉴于此,不要在别人的理解框架内打转转,而要从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另类思维中找答案,敢于想前人不敢想的,敢于干别人不敢干的,即使暂时失败也永不言弃,则成功或将为期不远。

第二是找到突破口难。要找到破解某一科技难题的突破口,通常需要研究者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积累,还需要研究者长期冥思苦想后的灵光闪现才有可能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需要“运气”。好运能不能降临到某研究者身上,取决于其是否已做好了知识储备,即好运是给有准备的人。

第三是扩大战果难。彻底解决某一科技难题,往往是一个系统创新的过程,这指即使找到了突破口,但后续不能扩大战果,也往往功亏一篑。换言之,找到了突破口——抓手,还需要进而提出原理、理论、方法,但其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打磨过程才能日臻完善。在提出至完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较高的学术素养才能少走弯路,需要广阔的视野才能规避泥潭,需要火眼金睛般的洞察力才能规避陷阱,需要忍受长期的寂寞和别人的冷嘲热讽才能避免半途而废,需要格物致知以穷其理的钻劲才能让智慧之光照亮隐藏在黑暗中的自然奥秘。

第四是成果发表难。原创往往颠覆了已有认知,开辟了新天地,常因“认知局限”和(或)“利益冲突”被权威、顶级期刊编辑和评审专家灭掉。尽管每家期刊口口声声宣称优先发表原创性论文,但实则不然,其优先发表的是“从1N”的论文,尤其是增量较大的论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阻碍原创工作发表的第一拦路虎是期刊编辑,其往往以“不符合期刊范围、建议改投专业期刊”等莫须有的理由不送审,把这样的论文拒之门外。关于此,2018年诺奖得主本庶佑曾指出如果你的研究不能推翻定论,科学也就不能进步。当然,你的研究也不会载入史册。学术的世界是保守的。如果你不按现有的定论来写论文,你的论文就很难获得肯定,你也会吃到不少苦头,但能够载入史册的研究都是这种研究

实际上,在原创之路上,研究者要经历的磨难远不止于此,诸如认可难等等。然而,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不经历磨难,怎能取得真经。

综上所述,原创通常需要一个长期的系统创新过程,需要研究者有迎难而上的智慧、勇气和毅力,靠耍小聪明无济于事。在这个过程中,不时面临着较长时间不出成果通不过考核被下岗的风险,面临着因推翻以前认知被主流学界封杀的风险,面临着因某些专家的认知局限被谩骂攻击的风险,面临着因利益冲突被某些行业部门打压的风险。鉴于此,从事原创的研究者,要以科学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三牛”精神和“成功定律”为行动指南,苦干、实干加巧干,才可能取得成功——做出载入史册的伟大成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秦四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128566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