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从彦
新时代下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问题剖析
2025-2-18 07:15
阅读:420

加拿大一枝黄花@镇江市京口区 (16).jpg

图&文By王从彦@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

摘要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且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水准关乎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但当前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旨在剖析新时代下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并简要分析了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危害,且简要提出了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评价;科研导向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至关重要[1]。但当前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仅注重科学研究本身,如以发表学术论文、获取科研项目资助、提升学科国际排名等,而忽略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以及教育导向和监管监督,致使少数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出现失范行为[2]。造成这种现状的直接原因是各大高校热衷于学校排名,过重依赖学科数量、论文数量和项目数量等硬指标的量化考核,间接原因是各大高校忽略了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特别是当前高等教育重知识和技能而轻思维和内涵,即:重理轻文、重术轻道[3]

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中占据关键一环,且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水准决定着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4]。只有坚持正确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导向,才能保证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向更深、更广、更全面的层次逐步推进。但若任由不良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导向扩散和蔓延,将对研究生培养造成恶劣影响[5]

但是,当前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领域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旨在剖析新时代下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并简要分析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危害,且简要提出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对策。

二、新时代下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一)、研究生入学招生考试和面试等环节中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考核缺失。

随着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的增加,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规模扩招速度较快,已完成从精英化教育过渡至普及化教育的转身,导致研究生入学门槛相对降低(即:宽进),进而导致部分无科研资质亦或无科研志向(即:价值取向存在偏差)的准研究生因为种种原因进入科研队伍。当前研究生入学招生考试和面试等环节仅基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相关问题的反应灵敏程度和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而未对其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水平进行评价。关键是即便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方面的考核,也存在难以定量、定性,且不同学科、不同高校也存在标准明显不一的现象,易产生招生不公平现象。

(二)、少数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水准低下。

少数研究生正确的科研学术价值观塑造力度不够、健康的学术道德修养水准欠缺,且极少数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较差。由于少数研究生科研动机不纯,导致他们认为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篡改或伪造实验数据、不规范引用文献、一稿多投、买卖或代写论文等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无所谓。更恶劣的是极少数研究生为了评奖评优、出国进修或尽快达到学校规定的学位论文答辩条件铤而走险,以利字当头,价值观严重扭曲,其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严重丧失。

(三)、当前互联网相关板块缺乏有效的监管。

近年来,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学术信息可在互联网进行搜索,且获取相关文献资料和学术信息一般只需轻轻敲一下Ctrl CCtrl V即可完成,基本上无任何成本,且缺乏有效的网络资源监管。个别研究生除了利用从网上查询到的文献资料和学术信息对课程论文和学术论文(甚至包括学位论文)进行拼凑外,甚至利用便利的网络和一些互联网交易平台进行论文买卖或寻求枪手代写论文。且少数网站和互联网交易平台充斥着大量的论文买卖的消息,且明码标价,这让一些想走终南捷径的研究生怦然心动

(四)、当前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导向偏差、培育机制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注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准的培养和提升,主要聚焦科研成果产出,并规定研究生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才能答辩,但却忽略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培养和约束。此外,部分高校并无专门针对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方面的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体系以及相关的学术讲座交流平台,更无健全完善的专门针对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方面的约束制度、培育机制和监管制度。即便是对研究生最为重要的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大部分高校也仅仅是进行简单粗暴的论文查重,且人为划定一定的查重率阈值,而无视学科差异。

(五)、当前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导师选拔聘任制度尚不够健全完善。

部分高校对于研究生导师的选拔聘任主要是基于学术水平而非学术道德,导致少数学术道德低下的教师进入研究生导师队伍。特别是个别研究生导师人品低下、道德败坏,强制指导的研究生延期、甚至是抢占研究生成果,亦或为了自身利益逼迫研究生造假。然而,高校很少有对研究生导师选拔聘任进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的执行政策,或即便有也很难进行定性、定量执行。此外,大部分高校也缺乏固定健全的导师资质全过程评估机制以及不合格导师的清退和淘汰机制,更缺乏导师和研究生双向匿名评价机制,使得研究生的毕业权限主要受制于导师,而研究生的权益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

(六)、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未构建长效监督监管机制以及责任追究机制。

研究生导师本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遗憾是少数研究生导师突破学术道德底线,自己就存在抄袭、剽窃、造假。而被发现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后,部分高校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基调对出事的研究生导师处置大多是不痛不痒,起不到应有的惩戒力度,更谈不上达到显著的震慑力。此外,很多情况下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认定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除了抄袭、剽窃、图片和数据重复使用等低级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之外),且针对不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类型、严重程度和危害影响等情况未做出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处置。再者,针对不同重量级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者,部分高校和相关行政部门有时明显不一。此外,一旦发现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研究生就是首当其冲的替罪羊,而导师或相关责任人有时仅仅被打一小板子,处罚甚轻。再者,部分高校也缺乏针对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长期监控制度以及相应的学术诚信档案监管制度。所以,很多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大多是被外界发现或被内部因为利益分配不均等因素举报而露出冰山一角。再者,针对高校领导也无健全、完善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责任追究及考核机制,如缺乏领导问责制(不仅处理当事人,也处理监管领导)、离任审核制(领导离任时,进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全面审查)和终生追究制(只要发现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就应当处置,不管是否在岗)。

(七)、当前学术生态大环境污染程度比较严重,尤其是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现象较严重,而严谨的治学氛围已渐行渐远。

当前,一些业界大牛甚至是一些长江学者、杰青学者亦或是少数院士亦存在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更重要的是,我国学术论文撤稿数量也逐年攀升,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已发生了多次大批量学术论文的撤稿事件。根据美国Healsan Consulting LLC报告:截至20221231日,全球共41,642SCI撤稿,其中我国高达19,421篇,远高于第二位的美国5,607篇,且我国SCI论文撤稿量已占全球撤稿总量的46.64%,早已荣登榜首。再者,近年来社会日益弥漫着浓厚的拜金主义的风气,将唯利至上奉为圭臬。不断污染的学术生态氛围和社会大环境也渐渐侵蚀刚刚加入科研队伍的研究生,从而使这些基本上还是一张白纸的学术新兵有了崇拜学习榜样攀登终南捷径,导致个别研究生由于缺乏应有的学术原则和诚信底线成为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八)、当前量化学术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和完善,科研导向不符合科学研究的和谐发展。

当前,主管部门和行政部门对高校和导师的评价重在核心论文、基金项目、帽子人才、获奖称号等可以量化的指标,却唯独忽视了科学研究的循序渐进和原创性。虽然相关部门一再下发文件除四唯、破五唯,但并未提供可操作性的破解路径和替代方案,旧的科研评价体系的惯性依然强势存在,导致当前的科研评价仍然重视成果数量而轻视成果质量、重视成果产出而轻视学术道德失范。而过度的除四唯、破五唯又可能催生了科学研究其他方面的失范行为产生,即:过度矫正。其次,我国当前的学术门阀现象也日益严重,再加上待遇和资源按照帽子的高低分配,学术权利和学术资源的分配格局和配置模式依然如故。此外,当前学术评价和科研导向存在一刀切,无视学科的差异和研究类型的不同。

(九)、当前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够完善,亟需健全,且立法理念亟待更新。

当前虽然有一些相关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的规定,但内容较分散、规定较笼统,且指导性、操作性和可行性不够强。所以,当前即便是查出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也可能存在无法可依,或有法可依但惩罚力度远远不够的尴尬窘境。此外,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收益以及当前查处的比率及其付出的代价也远远不平衡。大部分情况下,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收益明显较高,毕竟被查出的九牛之一毛,即:机会收益较大。

(十)、当前高校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中各方主体责任划定不够明晰。

一般情况下,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被曝光后,受处罚最严重的一般为研究生,其次为研究生导师。然而,学院、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基本上无任何影响。那么,学院、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如何体现?如近年来,常爆出少数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大篇幅甚至是全文抄袭。这样的论文如何通过层层关卡顺利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并获得学位?除了导师的监管监督责任,学校和相关部门、外审专家和答辩专家等相关人员的监管监督责任呢?再者,还有少数研究生早已毕业离校了,被查出存在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严重的还可能吊销学位。那么,该生在校的几年时间里,高校的监管监督责任何在?如何界定?仅仅是马后炮的处置方式既简单粗暴,也不人性化,并将高校的监管监督责任撇的远远的,更不符合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十一)、一些低水平的期刊审稿流程不规范、不严谨,且办刊导向不明确、定位不清晰。

当前,审稿流程是决定研究成果录用与否的关键一环,一般包括编辑、匿名专家、主编三审。但是,当前一些低水平的期刊(特别是部分低质量中文期刊和国外的野鸡期刊和少数开放期刊)存在审稿不规范、不严谨、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对来稿作者身份、作者单位、资助项目级别等为依据先进行等级划分,以有色眼镜看待部分来稿。此外,当前部分期刊存在一定比例的人情稿,甚至是一些期刊未经匿名专家评审直接录用低水平的粗制滥造的研究成果,亦或与期刊办刊主题和方向明显不符的学术成果。此外,尚存在个别期刊进行权钱交易的情况,完全践踏了以质量导向为核心的办刊理念。

(十二)、当前高校研究生培养环节中文化传承的缺失也是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等教育植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之中,其教育内容、过程和制度均离不开一个国家文化的传统神髓,高等教育亟需担当起文化自觉、文化创造、文化实践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代文化使命。因此,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文化属性,特别是文化传承使命,是培育大学核心价值的关键理论依据。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积累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诚信文化,特别是影响中国思想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将诚信列入儒家的八条目。因此,我们亟待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在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诚信文化教育。而高校亟需履行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特别是深入挖掘和剖析优秀传统文化守诚信的时代价值,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水准,为构建一流高等教育格局铺垫强有力的基础。

三、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危害及其对策

(一)、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危害

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不仅浪费学术资源、滋生学术泡沫、腐蚀科研风气、损害学术声誉、引发科研危机、阻碍科学进步,且侵蚀研究生的科研品德、科研思维和科研精神,甚至导致其心理扭曲,进而严重遏制其创新能力、大力阻碍其全面发展,非常不利新时代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新时代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丽中国梦的构筑。

(二)、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对策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至关重要。所以,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而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其是否成败的关键因素。

因此,为进一步净化学术生态环境,为持续提升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迈向更高台阶、达到更强水准,为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的多层次综合人才,进而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价值遵循,亟需针对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进行积极应对,特别是针对近年来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有条理性、有针对性的处置举措,即:紧紧围绕新时代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聚焦新时代下高校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主要存在问题,以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问题导向,以从底层逻辑到顶层设计、从顶层设计到底线思维为基本路径,以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思想,以建设高素质导师队伍主要宗旨,以风险预防原则、招生培养全过程监控原则、分级重点监管原则、高校和师生共同参与原则、行政部门和高校联动原则以及国际(或校际等诸多层面)合作和区域合作原则、持续改进原则为准则,以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力度为立足点,以知识传授、学术研究、科学理念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且同频和共振为基点,以调整研究生教育定位和培养理念、改变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导向、构筑师生和校生双向匿名学术评价机制、推进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课程建设、构建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课程群和课程模块、创新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课程模式、搭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方面的学术讲座交流平台、培养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加强研究生传统文化教育、加大优秀传统诚信文化和专业知识与科学研究的交叉融汇深度及其强度、营造校园良好学风、强化网络监管为主要路径,以蓄积自身内涵、快速精准定位、体现中国特色和履行新时代高校文化使命为落脚点,以健全完善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导师选拔聘任、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监管监控为突破点,以明确各方(特别是导师、评审或答辩专家、学院、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等)主体责任界定和划分、强化完善第三方非盈利性机构独立调查与评估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失范制度为重心,以净化不良的学术生态大环境、转变当前简单粗暴且一刀切的学术评价机制、破除不合理的科研导向为核心,以培养与提升研究生健全的科学理念和创新能力及其综合素质为主线,以树立提升内涵、追求卓越的育人全面发展质量观为目标,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构筑新时代下健全完善的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体系,为构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沁平, 马永红, 别敦荣, et al. 面向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笔谈)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 10: 1-11.

[2] 苏君静, 邢志. 高等院校学术道德体系与学术防腐机制研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 3: 31-2.

[3] 许烨. 立足教育质量,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J].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 107: 72-6.

[4] 程翠玉. 教育改革背景下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 10: 29-32.

[5] 杨雷, 丛万锁, 赵冰.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成因分析 [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5, 9: 54-5.

 注:囿于个人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从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65899-147359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