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拙文《相貌与健康》一文中,我已经指出相貌与健康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那么,我们自然会想到,相貌与才智是否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呢?回答是肯定的,毕竟人的聪明才智意味着人体具有发达完善的大脑神经系统,而大脑神经系统的健康也是人体生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才智的基本内涵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的意识包括感觉、认知、评价与意志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人脑对于存在关系、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所产生的主要反映,分别是用以解决“有什么”、“是什么”、“有何用”、“怎么办”的问题。
才智就是人脑关于意识的能力,主要是指人的神经系统的运行能力,包括感觉能力、认知能力、评价能力和意志能力四个部分。其中,感觉能力主要包括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味觉能力、嗅觉能力、触觉能力;认知能力主要包括时间定位、空间定位、量度计算、模式识别能力、逻辑运算能力、知识积累能力等;评价能力主要包括情感表达能力、情感识别能力、情感计算能力、情感记忆能力等;意志能力主要包括行为规划能力、语言效应能力、手脚动作效应能力、身体姿态效应能力、内部器官效应能力等。
而且,每个部分的意识能力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意识的准确性与细致性,二是意识的速度与效率,三是意识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二、才智的生理基础
人类意识的物质基础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由感觉器官、认知器官、评价器官、意志器官以及传导组织等组成的,分别完成人的感觉功能、认知功能、评价功能和意志功能。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与效应器官四大部分。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系统包括各种感觉神经及传导神经;感觉器官主要是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触觉器官、体觉器官等组成;效应器官主要是指手、脚、身体等。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均极为复杂,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生理过程都不是各自孤立地进行,而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控制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实现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人类的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特别是大脑皮层不仅进化成为调节控制的最高中枢,而且进化成为能进行思维活动的器官。因此人类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或神经细胞),神经系统中的所有神经组织或器官都是由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而神经元的活动和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输则表现为一定的生物电变化及其传播。
三、才智的基本要素
显然,人体的神经元越多、脑容量越大、结构越复杂、功能越强大、协调性越强、配置越合理、活跃度越高,其神经系统就越发达,人的聪明才智就越强。
1、脑容量。脑容量也称“颅容量”。颅骨内腔容量大小以毫升为单位。虽然脑容量与智商无直接关联性,并不成正比,但是,智商绝对与脑容量有间接的关系。从种群的角度来看,生物脑部的脑容量越大,其神经系统的结构就越复杂,信息处理的量度越大,信息处理的深度和难度就越高,就越能对事物之间的间接联系和复杂关系进行分析和计算,生物的智能水平就越高。从整体上讲,猿猴进化为类人猿,再进化为现代人,其脑容量是不断增长的。
2、结构合理性。生物的智能水平不仅与脑容量有关,还与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合理性有关。经考古发现,过去2万年间,人类男性的平均脑容量已从1500立方厘米下降至1350立方厘米,而女性脑容量也在以相同的比例减小。事实上,人类并没有变笨,大脑正向着“更小的空间,更高效的工作”进化。在过去的2万年时间里,正是人类学会直立行走的发展时期,由于脑部远离心脏,而且是垂直方向,这就使心脏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在给大脑提供营养的过程中造成了越来越大的障碍,这就使人脑不得不减少其脑容量,把脑部的部分功能“下放”到中枢神经的根部以及周围神经系统,使大脑中枢用以集中处理更为重要的信息,以提高脑部结构配置和功能设置的合理性。不过,人类随着直立行走的适应期完成以后,人类的脑容量将会朝着不断增长的方向持续发展下去。
3、传导效率性。神经系统要想提高其运行的效率性,就必须保持神经元在传导过程中的畅通性、抗干扰性、精确性、稳定性和功能代偿性,这些必须通过神经元的“髓鞘化”来实现的。髓鞘指包围有鞘神经纤维轴。髓鞘是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一层膜,即髓鞘由施旺细胞和髓鞘细胞膜组成,其作用是绝缘,防止神经电冲动从神经元轴突传递至另一神经元轴突。髓鞘化是指髓鞘发展的过程,它使神经兴奋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速度加快,并保证其定向传导。髓鞘的功能主要有:一是确保轴突与周围组织的绝缘性,以避免干扰;二是通过一种称为“跳跃式传导”的机制来加快动作电位的传递;三是在一些轴突受损的情况下引导轴突的再生,以确保受损轴突的功能代偿。
4、体型协调性。剑桥大学的专家表示:现代人类的体型和身高比1万年前依靠采猎为生的祖先缩小了10%。这一发现颠覆了人类变得更高大、更魁梧的想法,诸多有关体格发展方面的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观点。以采猎为生的祖先必须依靠粗壮的体魄,以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随着人脑的不断发达,人类可以逐渐借助于工具来扩展自己的劳动器官,逐渐借助于分工与合作,来扩展个人的劳动能力,这就标明人类活动的灵活性在不断提高,人类活动的力度性在不断下降。此时,人类的生存逐渐减少了对于粗壮体魄的依赖性,更多地加强了对于发达神经系统的依赖性,从而使得人类的体型和身高逐渐缩小。不过,人类在物质财富突然丰富和营养供给急剧增长的局部时代,体型和身高呈现短暂性的快速增长,即使如此,也可不能阻挡人类在整体上体型与身高的逐渐缩小的宏观大趋势。例如,日本人的体重随着战乱的终结及生活水平的快速改善,于1970年代后期出生的日本人平均身高达到历来最高点。然而,近期有专家发表报告指出,生于80年代以后的国民平均值呈下滑趋势,从而使人类实现了对于正常体重的合理性“回归”。
5、表情丰富性。人为了向他人更加丰富、更加精确地表达自己的存在关系、事实关系和价值关系,就需要不断提高表达(或表情)的丰富性。人的表情可分为声音表情、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表情三种:(1)人的发声系统非常发达,可以包含几十种、甚至上百种音素,音素是语音中的最小的单位;英语音素有48个音素,其中包括20个元音音素和28个辅音音素;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32个音素;语言的音素越多,它所表达的内容就越丰富,但表达和识别内容时就比较困难。(2)人的面部表情非常丰富,其面部表情肌有42块,不同表情肌的不同运动方式相互配合,可产生丰富的表情,准确传达各种不同的信息和情感;面部毛发的减少和细化,有利于提高表情的多样化与细微化;此外,泪腺的高度发达,也增加了面部表情的丰富性和深刻性。(3)人的身体姿态表情非常丰富,身体各部位关节的灵活性,增强了身体姿态表情的丰富性;手与脚的分工,手与手指的灵活性不断提高,也大大增强了手势表情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6、感觉丰富性。人为了精确地、丰富地感觉外界的存在关系、事实关系和价值关系,就需要不断提高感觉的丰富性,人的感觉可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1)视觉,人和动物通过视觉来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人的眼可分为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视网膜和折光(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系统两部分,其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70-740纳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部分,约150种颜色,在人的视网膜中,视锥细胞约有600~800万个,视杆细胞总数达1亿以上;(2)听觉,声波有频率、振幅和波形的特性,由此决定听觉的音高(音调)、音响(音强)和音色(音质)三种不同的效应,人类的听感觉阈限有一个很宽的动态范围,人能听到的纯音频率为16赫到2万赫之间,对声波振幅(音强)的感觉,最低可为0分贝,最高可达到120分贝,还可根据物体的声音及其变化,可以辨别发声物体的性质、方向、距离和速度等;(3)触觉,主要是通过皮肤来感觉的,皮肤分表皮和真皮两层,其中表皮又可分成角质层和生发层两部分,表皮属复层扁平上皮,真皮则是致密结缔组织,有许多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故有弹性和韧性,真皮比表皮厚,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末梢等,具有保护、感觉、分泌、排泄、呼吸等功能,皮肤还有毛发、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许多附属物。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皮肤上的毛发越来越少,皮肤也越来越细腻、光滑、均匀,皮肤上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末梢等的分布密度逐渐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皮肤对于温度、湿润度、粗糙度、动感度等触觉的细致性和敏感性。
7、系统安全性。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安全性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保护:一是头部骨骼的保护,一般来说,圆形的、对称的、厚实的头部骨骼,有利于提高头部的安全性;二是头发的保护,头发能发挥调节体温的作用,在冬天,血管收缩,头发能使头部保持一定的热量,在夏天,血管扩张,头发又能向外散发热量,从而使头部的温度得到有效调节,细软蓬松的头发具有弹性,成千上万根头发包裹着头颅,自然形成头部的第一防线,可以抵挡较轻的碰撞和细菌的侵害。
四、才智、健康及相貌
在拙文《健康与相貌》一文里,已经详细阐述了健康与相貌的内在逻辑关系,现在阐述一下才智与健康、才智与相貌的内在逻辑关系:
1、健康是才智的保障。
神经系统是建立在一般生理系统的基础上,需要一般生理系统为其提供良好的生理环境,提供能量与营养的供给。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无法提供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能量、营养、氧气和水份等,也无法及时排泄出相应的垃圾和毒素。既然健康与相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健康是才智的保障”也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貌是才智的保障”。
2、才智是健康的延伸。神经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系统,它是人体各个生理器官的信息中心、协调中心、控制中心,神经系统的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人的聪明才智集中体现为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达水平,它是生理健康的基本标志之一。一般来说,生理健康与神经系统健康是基本一致的,即人的一般生理健康的水平越高,其大脑神经系统就越健康,其才智水平就越高。生理健康水平较高而神经系统健康水平较低的人,以及生理健康水平较低而神经系统健康水平较高的人,即两种健康不平衡状态的人,毕竟是少数。既然健康与相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才智是健康的延伸”也可以近似地理解为“才智是相貌的延伸”。
3、才智需要有审美的相貌。前面已经指出,细腻、光滑、均匀的皮肤可以提高感觉的细致性和敏感性,光鲜而富有弹性的头发可以提高大脑的安全性,美观的头部有利于大脑内部结构的合理配置,光亮有神的眼睛可以提高视觉的丰富性和敏感性,女人灵巧的四肢有利于确保行为的灵活性和效率性,男人发达的肌肉有利于提高行为的力度性。这些都反映了相貌对于才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情况。
由于健康与相貌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才智与健康的关系、才智与相貌的关系等都可以近似地理解为才智与相貌的关系。总之,才智是与相貌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密切联系,也就是说,人的相貌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人的才智。
五、观察实验
有科学家表示,一个人外表的很多细微之处,从额头的形状到手指的长度,都能帮助我们了解他是不是一个聪明的人。
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的研究员乔安娜·罗表示,她发现很多被认为是世界上顶尖聪明的人,包括史蒂芬·霍金、玛丽·居里和比尔·盖茨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一双蓝色的眼睛。罗还发现,眼球颜色深的人比较擅长体育运动,观察一个人头的大小也是了解其智商的一个办法。
加拿大西安达略湖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长度、宽度和圆周更长的头型,意味着更高的智商,而头尖的人可能一点都不聪明。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拥有鹰钩鼻的女性脾气很好,而且很聪明。鼻梁直挺的女性往往美丽、睿智、诙谐和勤奋。鼻子小的女性比较聪明灵巧和调皮。
英国巴斯大学的研究者认为,食指和无名指的长度也能预示你有多聪明。食指较短的男生理科成绩比较好,而食指和无名指一样长的女生也比较聪明。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发现,高个子普遍比相对较矮的同伴更聪明,并能赚更多钱。从3岁开始,高个子小孩的成绩就比较好。
此外,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对1.4万名儿童进行研究,也发现身高与智商之间存在关联。
六、面相学的科学与迷信
面相是一种透过观看面部特征的方式来论命的民间学问,其是古典哲学阴阳五行体系学说的分支。阴阳五行之气化生天地万物,人禀命于天则有表候于体,一切外在体表特征均蕴含着不同的命运信息,所以古人认为只要把握规律即可从面部特征透出的信息推算出人之富贵贫贱及命运休咎变化。
面相学的历史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过去的世纪里,不论在民间还是在知识阶层都非常流行。只是到了19 世纪末面相学才被认为是一门伪科学。如今这个领域又开始复兴了。世界各地的学者们正在重新评估我们从一个人的脸相上看到的东西,研究它们是否真的能让我们一窥此人的性格,甚至预测他的命运。
周朝有个官吏名叫叔服,最先用这些道理给人看相,成为官府的“星相家”。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姑布子卿的,战国时期梁国有个叫唐举的,都是比较有名的“相士”和“星相家”。由于他们对统治阶级有好处,收到历代当权者的支持和重视,因此,后来民间也出现了大批专业的“相士”和“星相家”。到了汉代以后,有人把面相有关这方面的技术、经验编著成书,如《麻衣相法》,《柳庄相法》等等,相术因此流行越来越广泛。
比较重要的面相分析工具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五官”、“三停”与“十二宫位”这三种。例如,所谓的“五官”,指的就是“耳、眉、眼、鼻、口”等五种人体器官,在相学上,分别被赋予一种名词如下:耳名为“采听官”、眉名为“保寿官”、眼名为“监察官”、鼻名为“审辨官”、口名为“出纳官”。透过“五官”的分析,能对一个人做一些相学的基本分析,并进而判断一个人的运势吉凶。
事实上,虽然相貌与健康、相貌与才智、相貌与品德、相貌与命运等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这种相关性往往是非常微弱的,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明显地表现出来。只有在相对简单的、封闭的、稳定的农业社会里,这种相关性还是会有所表现,从这个角度来看,面相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显然,在复杂的、开放、动态的工业社会,一个人的命运与吉凶往往受到众多偶然因素和突变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难以预测和不可设定的动态变化情况,人的面相所体现出的价值相关性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面相学过分夸大了相貌与健康、相貌与才智、相貌与品德、相貌与财富等方面的关联性,并且把财富、健康、子嗣、社会关系、吉凶等与面相的具体特征,牵强附会地对应起来,这就属于明显的迷信。
总之,面相学介于科学与迷信之间,很难做出明确判断。如果把人的面相所对应价值关系的相关性过分夸大和神化了,就是迷信;如果完全否定人的面相所对应价值关系的相关性,也不是一种良好的科学态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