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有原型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和B.1.1.529 (omicron)变异株刺突序列的二价mRNA疫苗最近可用于解决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感染和冠状病毒疾病2019(Covid-19)的大流行。含有omicron BA.1的二价疫苗mRNA-1273.214目前已被批准在多个国家使用,可引发针对omicron BA.1和流行病学上占优势的BA.4和BA.5亚变异株的强烈中和抗体反应。omicron BA.2.75亚变异株的患病率在至少36个国家稳步上升,它包含潜在的抗体逃逸尖峰突变。作者的目的是鉴定在mRNA-1273.214加强后BA.2.75的中和作用,并进一步阐明这种二价疫苗针对多种omicron变异株的交叉中和潜力。
图1.在接受mRNA-1273.214作为第二次加强剂量后,中和原型新型冠状病毒D614G毒株和Omicron亚变异株。
针对原型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D614G株和omicron亚变异株BA.1、BA.4和BA.5(这些亚变异株具有相同的序列,因此被命名为复合物)和BA.2.75的假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在来自符合方案的免疫原性人群的成人受试者的血清样本中进行评估,这些受试者接受了mRNA-1273的两剂初次疫苗接种系列(每剂100 μg)、50μg mRNA-1273的第一次加强剂量和补充附录).1图A显示了不考虑先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参与者的结果;B组,以前没有感染的结果;C组是以前感染过的人的结果。原始新型冠状病毒D614G菌株和omicron亚变异株的尖峰突变如图S3所示。在50%抑制稀释度下中和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s )( ID50)在基线时(在接受第二次加强剂量的当天之前)和在接受第二次加强剂量后的第29天进行评估。身份证50基线和第29天时的GMT和ID中的因子增加50提供了第29天相对于基线值的GMT。95%的置信区间(用���棒表示)是在对数转换GMT值的t分布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然后再转换回原始标度进行表示。假病毒中和试验(PsVNA)的定量下限为50原始新型冠状病毒D614G菌株的GMT为18.5,omicron亚变体BA.1的GMT为19.9,定量上限分别为45,118和15,503。omicron亚变异株BA.4或BA.5和BA.2.75的PsVNA检测的检测限为10;低于检测限的值被赋值为5。
在这项2-3期研究中,在成人接受50 μg mRNA-1273.214作为第二次加强剂量后,评估了50%抑制稀释度下中和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 ),这些成人至少在3个月前接受了mRNA-1273初级系列和50 μg mRNA-1273的第一次加强剂量,并且在研究招募前3个月内没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证据。中和试验使用基于慢病毒的假病毒,并在293T细胞中进行,该细胞被稳定转导以过表达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参见补充附录,可在NEJM.org获得这封信的全文)。在符合方案的免疫原性人群的所有428名参与者中,mRNA-1273.214引发了针对BA.2.75亚变异株的有效中和抗体应答,无论先前是否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图1),GMT为1947 (95%置信区间[CI],1711到2215)。该反应是针对BA.4和BA.5亚变异株的反应的2.1倍(95% CI,1.9-2.2)(GMT,941;95% CI,826至1071)和3.4倍(95% CI,3.1至3.7)和1.6倍(95% CI,1.5至1.7),比针对原型新型冠状病毒D614G株(GMT,6619;95% CI,5942到7374)和BA.1亚变异株(GMT,3070;95%置信区间,2685年至3511年),分别(表S1和S2在补充附录).无既往感染史者的GMT与所有无既往感染史者的GMT大致相似,有既往感染史者的GMT高于无既往感染史者。
这些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含omicron的二价加强疫苗对疫苗中不含的新兴omicron亚变异株的交叉中和能力。需要加强疫苗有效性的真实世界数据来评估二价疫苗引发的有效和广泛的中和抗体反应是否增强了对新冠肺炎的保护。
Chalkias S, Feng J, Chen X, Zhou H, Marshall JC, Girard B, Tomassini JE, Kuter BJ, Montefiori DC, Das R. Neutralization of Omicron Subvariant BA.2.75 after Bivalent Vaccination. N Engl J Med. 2022 Nov 23. doi: 10.1056/NEJMc221277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641676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2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