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微信群关于哲学与科学的讨论,让我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我们真正的触碰到了学术思想之门。或许我们在远观,抑或我们还没有发现,也许每个人的学术思想之门是不同的,那我们是否可以远距离去看看不同的学术思想之门,可以通过迂回之举去探索那些被掩埋而沉积的学术成见或者偏见。
或许很多学者在自以为对一切进行反思的怀疑精神中独独或缺自我反思。我们没有怀疑过自己,或者这是一种学术自信,又或许我们没有碰到一种外在的冲击去唤醒我们的学术思想。我们或许只有再遇到其他一种思想的时候才可能发现:那就是走出我们学术的思想家园或者背井离乡,脱离之前我们思想中那些未曾受到怀疑的附着物。我也常常想,我们只有实际“自我出离”,离开自己的固有思想,或许可以祛除这个自我的武断性,进入一种新的学术思想境界。当然,何者是这个“自我出离”的途径,可以使我们和自己没有发现的缰绳切割开来?在哪里找得到它?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我们可能都有认知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那便为找到这个拴住您的缰绳提供了一把钥匙。
我们需要出离自我的固有思想,“进入”开阔的学术思想宇宙。当然,我们可以进行角色置换,以“他者”的“第三只眼”或者“距离间距”来审视“自我”。这个距离间距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的问题,更是让我们思索那些使我们的疑问得以成立的线索。我们在这种认知的距离间距中可能是“心”与“头脑”的种种“面对面”的反思,我们需要保持这种反思的开放性,因为它无需固定,但是行为轨迹应该是“渐进式的前进”。我们不在预设定义,不再事先没有充分接触并了解的情况下囫囵吞枣地急于下定义,又或者按图索骥,这是一种允许认知间距的学术意识形态了。
我们需要这种“认知间距”来形成学术思想的褶皱,没有这种学术思想的褶皱就不会出现有效的学术思考,因为人们会依靠“未思”来进行形式思考。学术思考的叩问一旦开启,就要把思考当作针锋相对的活动,因而使某些理性可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我们在可以思考的场域上从一方也从其他方向去勘察或许彼此不相关联的思想荒岛,我们无需再次跌入那些常备重复的陈词滥调之中,我们可以给学术之空提供思考工具以助其丰盈。学术思想的不同方向或者多元的探索凸显我们需要跨越不同学科且充满热情,我们脱离从前所受到的束缚而跨越。这与其说是出于志向,倒不如说是出于一种探索和发现的向往而坚持。人们在学术思考上后退几步,迂回几步,曲折几步,这都没有关系,因为它让人们有所选择,有所甄别,也有所尝试,但是终究会迈出那所谓的艰难一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