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xhe Sincerity.【微博 http://t.sina.com.cn/2128523582】

博文

作者的尴尬事 精选

已有 9281 次阅读 2011-4-3 14:0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编辑, 刊物, 发表

 

近日某学报发表了我的一篇论文,刊物还未拿到,网上已发布了基本信息。当看到英文标题和关键词时,感觉十分陌生。原来,这部分由编辑部指派专人加工(抑或重译)过了。

编辑部为加强刊物质量,对所有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统一处理,这本是好事。但“隔行如隔山”,译者不熟悉本专业术语,几个核心关键词用错了。此举着实让我有些尴尬。

我自大学三年级开始发表所谓的论文,迄今逾20载,已无心计算到底发表了多少篇。总体看,尴尬事不多,却大致涵盖了具有普遍性的四大来源。

自己造成的尴尬。有时翻翻以前发表的论文,不经意间发现存在的零星差错。诸如笔误、引文信息差错等。早年的一些文章不见得有发表的意义,但都印成了白底黑字,再也没有纠正或撤销的机会了。

学生造成的尴尬。我与学生合作发表的论文,往往是学生参与部分工作,完成其中的一些“零部件”,最后我执笔完稿。前段时间,我与国外某教授邮件往来数次后,才发现把他的姓漏写了最后一个字母。为什么出现这个差错,一开始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翻看自己发表的论文,才发现原来是我照着文中一个表格中的字样拼写的。而这个表格最初是我的学生做的。老外倒是很宽容,说也经常把中国人名字搞错。

编辑造成的尴尬。数年前因某刊之约,我指导学生完成一篇案例评论文章,学生署名第一,我第二。但拿到样刊时发现顺序倒了过来,遂致电“质问”。对方曰,不把你放第一,我们发表此文的价值不大了。偏偏碰到我不领这个情。我还有一次尴尬经历是,过了某刊的回复期限,没有得到该刊的录用通知而又转投他刊,结果最终两刊在差不多的时间刊发了拙文。

制作环节的差错。现在刊物都是需要作者提交电子版,制版效率大大提高,但在该环节,可能对图表进行专门制作,这很容易造成差错。我的一篇论文有幸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但在该文的一个图中,“品牌投资意愿”误为“品牌投资医院”。

上述尴尬都是小事,发现的时候感觉不爽,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但有些尴尬事或许不是小事。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署上导师的名字发表了“有问题”的论文,那真让导师蒙羞。这里以我在200862日收到的一封EMAIL为例。

 

何老师:您好

       素未平生,冒昧打扰,见谅。

       我是XXXX大学管理学院XXX老师。前天,我在山东时,我的学生XXX给我打电话,说他写的一篇文章与您们的文章雷同,编辑转给他一封意见。我回到上海找来了他的文章与您们的文章,看后我十分气愤,那哪里是雷同,分明是看了您们的文章,抄了文章观点,而且有些话都一样。标题都一样,都是创新与怀旧。首先,我对该学生的这种做法深表歉意。

   这件事带给我很大触动,暴露了我对学生管理不严。首先学生很不严肃,根本不应该不注明引用就以您们的原创观点立论,再次,您们的文章提出了理论,也做了实证研究,将此品牌创新与继承问题已说的很清楚充分,学生的那些文字,就是对您们观点的一个简单案例说明,没有任何新意,纯粹是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写这样文章自然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第三,该生看到我是《XXXXXX》的编委,为了发文章,也根本没有与我说过他写文章的事,也将我的名字写上,这些也说明学生不但不严肃而且很投机。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教训,学生之错,乃老师之过,今后我会更重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再次对该学生给您们带来的影响表示歉意。

   此致

             教安                                                  XXX敬上

 

 

片面追求数量,考核指标为先,其隐在的问题或许很多年后才让你体会到尴尬。

是为戒!



投稿与审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9004-429323.html

上一篇:致可能落榜的考研与考博生
下一篇:今天,我们如何面对“90后”?
收藏 IP: 71.70.241.*| 热度|

29 武夷山 桂耀荣 朱志敏 迟菲 任胜利 刘红超 谢鑫 何学锋 张伟 吴明火 梁建华 饶海 马红孺 王桂颖 刘广明 高建国 毛飞跃 陈绥阳 刘晓松 张树风 罗帆 岳金星 马峥 贾利军 郭保华 马军 zzjtcm daoge92 xc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