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xhe Sincerity.【微博 http://t.sina.com.cn/2128523582】

博文

不可否认同行评议的积极面

已有 4555 次阅读 2011-2-21 20:2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同行评议

    看到陈安博士的博文同行评议在很多情况下真的没法起作用时,我正在回复本人一篇新作的同行评议意见。那位专家写了3000多字,而我的回复估计也不会少于这个篇幅。我要说的是,我首先尊重和感谢评审专家付出的劳动,这与我是否认同专家的各条意见是两回事。

    在国内的社会科学界,管理学领域的同行评议制度应当说是实施得较早,且较充分的。诚然,同行评议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本人认为基本面是积极的。难道不是吗?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尤其需要单向或双向匿名(不包括公开评议)的评价制度,否则就不太容易得到下面的结果:

      1)评价项目或成果本身,不受出身、背景、资历、年龄、单位等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中国文化是社会取向和“高背景文化”,在思维方式上重视外在因素。匿名评审往往可以让资历尚浅的年轻学者有更多的脱颖而出的机会。

      2)评审专家讲真话,指出问题的实质。中国文化要讲人情和面子。如果是当面的话(公开评议),大家一般都客客气气,无论如何面子要给的。而匿名评审在很多情况下,的确给了作者帮助。以我个人经验看,即便70%不是实质性的,但最起码30%以上的评审意见是实实在在地直接对本人论文的重要修改提供了帮助。

    当然,同行评议制度还需要完善,以本人之见:

      1)一定要“送对人”,也就是是否能真正发挥“小同行”的作用。前提是所在学科的专家库建设是否完善和先进。

      2)学术的善心和良心。如果某人是受益并成长于同行评议的环境和制度,相信他也会认真对待手上的每份评审材料。当前媒体大谈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学者们为何就不能多一点利他主义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9004-415205.html

上一篇:丢还是不丢?让时间来考验!
下一篇:有多少中国人在美国当教授?
收藏 IP: 222.65.131.*| 热度|

3 陈安 姜洪洲 贾利军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