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法国教授合作授课的体会
大约2014年5月份课题组的一位领导跟我说,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刚体力学及振动学》课程找咱课题组上,我们的课都比较多,你愿意上吗?中法工程师学院是北航的名牌学院,有优质的生源,我的课程不多,因此欣然答应。6月中旬中法工程师学院就组织相关老师到法国培训,法国的工程师教育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培训结束前我写了一篇题为《法国工程师教育的理念与特色》的博文,该博文被“科学网”精选,参加培训的老师和阅读过我的博文的朋友多数非常认可法国的工程师教育。2015年1月5日开始跟法国教授一起授课,授课的对象是中国学生,法国老师用法语授课,我用中英文混合授课。因为法国教授在北航仅停留2周,是集中授课,每周4次,每次4小时。2周下来我大致可以读懂法语了,对法国教授授课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总的来说,法国的工程师教育是成功的、值得借鉴的,但引入中国也需要注意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
1. 法国人的授课以“练习”为主
我在北航读书,感觉一般的授课模式是:老师用PPT讲,有一些课堂练习,然后会布置部分作业,交作业后老师会根据作业情况再讲一下。因此中国的授课以“讲”为主。北航老师经常提倡“讲一、练二、考三”,实际上常常是“讲一、练半、考三分之一”。跟法国教授一起授课感觉他们是“讲一、练三、考半”:32学时的课程只讲8小时,其余时间都是练习,考试只考一个典型的题。因此法国的授课以“练”为主。以“讲”为主好?还是以“练”为主好?我觉得各有利弊。中国教授讲课,学生听了很多,知道很多,但可能不会做题,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在跟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同学们接触中不少同学反映法国老师讲的太快,同学们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还不太懂就开始练习了。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部分同学还在问振动响应的稳态部分与瞬态部分的物理意义及区别,法国教授跟我用法语和汉语分别解释了一遍同学们才明白。因此,不管以“练”为主,还是以“讲”为主,同学们的“理解”和“运用”必须兼顾。
2. 法国人授课的“先进”与“不先进”
北航在做教学改革,要求所有的老师授课必须在教务网站上建课,把课程的相关资料传到网上,作业也在网站上布置,跟学生交流也在网站上进行。跟法国教授一起上课发现他们已经这样做了,原来北航的做法是跟法国人学的。法国教授讲课也用PPT,做的也很漂亮,但做“习题”的时候完全用板书,习题课从头到尾一直在黑板上写。他写的比较快,一些词有些潦草,同学们有些看不懂。用板书的好处是老师写的节奏跟同学们记的节奏一致,同学们可以跟上,对同学们的理解也是有帮助的。所以,不管采用“先进”手段还是“传统”手段,只要有助于同学们的理解,都是合适的和应当采用的。
3. 法国人授课的“耐心”与“专心”
跟我一起授课的法国教授已经讲授《刚体力学及振动学》12年,所有的习题都可以默写下来,板书的时候很少看电脑或看书。这门课程中“振动”部分我非常熟悉,采用的也是我的导师编写的教材及所用PPT,即使如此上课前还花了半月时间复习。其中“刚体力学”部分学过的比较早,为了跟法国教授交流方便,自己在网上找了一本合适的英文教材,专门花1月时间复习和做了这部分的PPT。虽然我做了充分的授课准备工作,考虑到法国教授经验丰富,我一直把自己摆在辅助教学的位置。法国教授讲授的内容比我准备的少,但讲的更细,而且练习多。我不懂法语,但可以看懂公式,法语单词与英语单词有相似之处,结合公式基本可以猜出PPT上法语单词的含义,可以看出来法国教授的PPT准备的非常好。每次授课的前一天我会跟法国教授交流授课内容,法国教授总会耐心的讲解,并把部分法语习题翻译成英文以便于我的理解。课后法国教授跟同学们的讨论时间有时接近1小时。正所谓“倾情付出,收获喜悦”。
4. 做教学的有心人,时刻留心、不断改进
授课结束后,法国教授约我到他办公室,跟他讨论了未来的授课规划,他提了两点建议:(1)讲课的时候还是一起讲,但做练习的时候可以分两组,他带一组我带一组。这个我赞成,根据他的提议我说开始的时候我可以带1/3,再往后可以多些,毕竟我是刚开始教学,他已经教了12年。(2)他会把PPT和习题翻译成英文,这样我可以更好的理解授课内容,有助于更好的协助他完成授课。我再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这样法语不太好的部分同学也可以跟上。虽然只翻译习题和PPT,这部分工作量也不小,看来法国教授为了学生能够理解不惜代价。
总之,在跟法国教授一起授课的过程中感觉,法国教授授课“真心能为学生付出”。只要能“专心”、“真心”、“耐心”做一件事情,我们总是有办法做好的。法国人教学之所以好,应该是有适当的政策能让法国教授安心教学、全身心投入教学。作为一名刚入行的青年教师,我也是不计代价、全身心投入教学。但毕竟教师需要完成的任务很多,除了教学还有科研等任务。2014年在《刚体力学及振动学》课程总计投入时间约2月。计划2015年再投入2月时间,配合法国教授完成PPT、习题的翻译,并复习一下他的课件中与我的不同之处的相关知识,逐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工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0 1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