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
2015年最后一天的学术总结
2015-12-31 16:29
阅读:4941

  【Blog主人按:如果说,中国大陆还有人在研究管理科学中的基础理论的话,我的团队应该是这不多的个位数量级团队中的一个。】

一、在“风险物理学”这一方向上迈出了自己满意的一步。

  社会物理学是将物理的思维和模型用在社会科学方面,这是一个非常独到的研究思路,为什么数学模型不能也拥有一个同样的混杂科研方向呢?原因在于数学相对于物理,比拟起社会来还是存在力有不逮的弱势。而物理模型原本就是描摹这个客观世界的,那么,将那些模型和思维方式拿来描摹这个有人参与的社会,总还是有更强的道理。

  当然,人参与的事情往往难得“科学化”,因为人是极其不稳定的一个因素,今天和明天的心情有差异都能带来决策或行为结果的不同,不同的人更是“谬以万里”了,所以,说社会“科学”还是会感觉有点不太自信。

  我们研究风险、安全与应急,每每也想着用物理模型来刻画,之前也看到过很多用物理规律比拟社会现象的,但是很糟糕的是,很多就停留在比喻上,所以说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和“街头大妈”的认识其实区别不大。

  我们“风险物理学”方向的首篇论文已经完成并投稿,期待着能有比较好的结果。等到了五年后,我们希望这个方向上能写一本很概括性的专著,到时候也算一个交代了。

二,我们提出的“管理效应”研究已经初见端倪。

  在各个学科都有各类效应,比如爱因斯坦先生就是凭借“光电效应”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经济学中也有“柠檬市场效应”,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几乎人人知道。

  和物理化学里的效应不同,社会领域的“效应”有些意味,相反的效应可以同时存在,并都有研究价值,比如良币驱逐劣币的情况其实更多,相互矛盾的效应成对出现,且每个效应都有意思,也许是管理学(社会学)中的独特现象。

  我们提出了“管理效应”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沿着这个下去就能够创立起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以“XX效应”来命名,简洁而清楚。

  我们已经研究(命名)了如下效应,在学术会议上进行了论文宣读:

  1,争功效应(迟博士)

  2,诿过效应(陈晶睿)

  3,段子效应(大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段子,灾害时都不例外呢)

  4,应急供应链中的“双盲-倍增-叠加”效应(王星星)

  5,应急救援中的“弃保效应(周丹)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是“管理效应之效应”,而非某个效应本身。准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三年后出版一本专著《管理效应及其应用》。

三、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基本成型,专著写成,明年出版

  我们研究五年之久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已经完成,专著已经写出来了,只待确定出版社印刷出来就算有个阶段行成果了。

  之前有经济学领域的机制设计理论,赫维奇、马斯金、迈尔斯得到了20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去年梯若尔又得了同样的奖,他们研究的核心就是基于博弈论研究机制设计问题。

  和他们不同的事,我们研究的是管理机制,这个东西和经济机制有着巨大差异,甚至基本前提都是不同的,所以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不言而喻。

四,灾害、风险与应急文化研究

  我带着孩子们完成了一部文化学研究专著,《樱花开落——灾难视角下的日本文化》,由撰写了多本只能在专业范围内流行的专著到撰写这么一本四不像但是可能会有市场表现的书,转换还算一蹴而就,自觉很自豪。

  我们同时将有一篇15000字的论文在2016年1月份正式发表,关于灾害应急文化的国际比较方面,这些构成了陈团队在灾害文化方面的极其独特的方向性选择。

  用灾难解读文化现象,从心理情感行为到语言文字文明,具体再到宗教、运动、饮食、服装,都有着很有趣的内容,我们一贯有将无趣的研究有趣化的风格,而这次终于有机会展现在同一本书里面。

  下一步,我们还将研究中国受灾害影响的表现,并解释其间的内在逻辑和原因,希望两年后有所收获。也会是一本书的形式,《中国灾害文化》?

  五,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企业级风险分析

  六,带着多名老师一起整理了《应急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准备2016年出版,希望能够成为未来的应急管理界必看之书。

  七,组织了《应急管理比较研究》的撰写,也是一部多人合作的论著,角度应该也是比较独到的。我们从古今、东西、中日韩、性别角度对比了不同的应急管理模式、风格、做法,并准备将其发展成为“比较应急管理学”。

  八,《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案例》一书的撰写与整理,整理案例很难做到细节上的准确,因为突发事件如此匆促,使得不可能记录下所有的过程,很多要靠事后的回忆,比如刚刚公布的61沉船事件的调查报告,有些调查内容就必须(或只能)依赖于12个生还者的记忆才能凑全,但是所有人对于一个事件的记忆必然是片面的,这就只能依靠合理推断。我们对于典型的群体性事件进行了整理,希望能够还原一个基本的逻辑过程,并供未来研究者参考。这个整理过程基本沿用了我之前提出的机理分析的方法论,由多名同学和老师共同完成。

  九,团队成员结构渐趋完美。团队规模达到创纪录的15人,而且空前的团结、奋进、和谐,气氛极好,是陈团队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

  十,组织和参加了多个不同类型会议,日本东京的第九届危机与应急管理国际学术会议,第八届中韩双边危机与应急管理研讨会,韩国的世越号沉没一周年学术研讨会,台湾的海峡两岸应急管理会议及成立了海峡两岸应急管理学会,并创办了正式出版的《应急管理学报》,第十一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这些活动整体而言锻炼了队伍,增长了大家的见识,做得很有成就感。

  其他小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94715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