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用科研评价的口吻说说贝多芬的创新 精选

已有 4387 次阅读 2013-4-2 22:03 |个人分类:艺论|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创新, 科研, 贝多芬

  老贝,我辈所敬仰之人。前天早晨,5点48分,我开始读傅雷译罗曼罗兰《贝多芬传》,2个小时没停眼,就看完了,包括后面傅雷撰写的《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题目中,虽然“作品”二字在前,大家对于贝多芬“精神”的看重恐怕更多些。

  罗曼罗兰的传记还是很有特点的,不依时间顺序,没有固定形式,更象在写博客。说是传记,其实是传记作者的评述,我很爱看这样的传记作品,认为比不断强调事实、挖些细节材料更让我有兴趣。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也有这个风格,也许受过罗曼罗兰的影响也未可知呢。

  不过,传记还是缺乏一个从科研评价的角度对于贝多芬创新的评价,也许正因为如此,傅雷自己写了一段很正统的文章添在后面。

  我来梳理下贝多芬的几点原始创新:

  一,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奏鸣曲的形式和内容。推翻了它刻板的规条,给以范围更为广大的自由与伸缩。他的三十二阙钢琴奏鸣曲中,十三阙有4章,十三阙只有三章,六阙只有两章。各阙各章也不再按照“快——慢——快”的成法。

  此外,贝多芬在曲体上也有相应的创新,在主句之后设计有无数的延音,无数的休止。

  二,在变奏曲上的革新。

  贝多芬的变奏曲因而被称为“大变奏曲”,以区别原有的纯属装饰味的古典变奏曲。贝多芬似乎想以一个题目为中心,把所有的音乐联想搜刮殆尽。

  三,配器法上有重大创新。

  1,乐队更加庞大,乐器种类也更多。

  2,全部乐器的更自由运用,必要时每种乐器都可有独立的效能。第五交响曲里的素不被重视的鼓,其作用人所共知。【注:俺们2003年在悉尼歌剧院听过一次贝多芬第五,包括钢琴协奏曲和交响乐】

  3,乐队的作用更驱戏剧性。

  四,旋律与和声

  贝多芬的旋律非常单纯,很少修饰和曲折。旋律的上行与下行,也用自然音音程。

  贝多芬的和声较诸前人有很大的进步。不和谐音的运用更加常见、娴熟和自由。

  

  有人认为贝多芬是最后一个古典主义者,以及第一个浪漫主义者。其实这个评价低了,他是古典主义中集大成者的,并摒除了浪漫主义中哀伤的成分。  

  当然,对于音乐家,这类评价论文般的语句是扯淡的,还是作品更为重要。当你听说sol-sol-sol-mi的时候,激情就被直接点燃,看似多么简单的旋律,但已经够了。

  评价科研成果也是这样,你完全可以用一些味同嚼蜡的词语来说什么“改进了前人的成果”,“提出了新的方法,建立了新的模型”,云云,但是科研成果本身也许是有趣的,活生生的。

  试着评价一下俺自己的研究工作:

  1,在各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于突发事件内在机理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性的机理分析方法(论),包括四个层次的分析策略以及三个阶段的分析手段。并通过数学模型展示了分析的过程。这一起拔于应急管理的机理分析方法并不限于该领域,而可以扩展为对于任意事件的内在规律分析。

  2,放松或舍弃了经济学中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假设,对于六类管理目标确定下的参与者、关系和规制顶层设计与制度实现给出了可以工具化的理论体系和解决方案——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与方法,并在应急管理十大类机制设计中获得了很好的应用。

  3,在前人对于风险和损失评价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事中”评价的三个策略:可减缓性、可救援性、可恢复性评价;并在前人提出的风险矩阵分析法基础上进行了多角度扩展,使得这一方法可以适用于风险管理更多方面的分析。

  似乎也很无趣,所以,我决定写一本有趣的书,包括理论部分和故事部分(请注意:故事不是案例分析)。

  【附:因为前天起得早,并看了这么一大本书,书有点艰涩,搞得我一整天都觉得困意阑珊,但是吕乃基老师报告时我却一点都没困,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口才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676323.html

上一篇:对吕乃基教授学术报告的评述
下一篇:飞(一)
收藏 IP: 117.79.67.*| 热度|

13 庄世宇 徐晓 李学宽 苏德辰 吴飞鹏 赵美娣 李伟钢 曹聪 陆泽橼 蒋永华 璩存勇 biofans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