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
保守一点看博士生的“控诉导师事件” 精选
2012-5-16 23:52
阅读:19239
标签:大学, 导师, 博士生, 教授
  在科学网上,看起来俺一向激进,但是并非如此,在很多涉及到人方面的问题上,俺相当地保守。
 
  甚至,俺们觉得,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完全可以做到相互伤害的关系(可见多么亲近了,如果再近一步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那相互伤害就是心痛不已永远留痕的地步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谨慎处理。
 
  在今天出现的博士生同学控诉导师不作为的事件上,我也更愿意保守地去看这个事情。
 
  一,在上科学网披露导师的劣行前,张同学是否试图和导师进行过认真地沟通?
  
  科学网之前对于师生矛盾的帖子避之唯恐不及,但是最近可能还是倾向于追逐科学界热点话题和事件,也就在第一时间置顶了这个帖子。而效果则惊人地大,没几个小时,据说涉事相关人士全体出动——科学网之巨大影响可见矣!
 
  而对于矛盾一方的导师来说,如果一个学生正襟危坐地要和自己沟通,我想是会很让人“皮紧”的一件事情。
  比如我自己,一有学生表示要和我沟通,我就十分紧张,呵呵,不知道自己哪里又做错了什么?是指导方面做得不如邻居的导师好,还是发钱不如隔壁的导师多?以至让自家的学生们觉得委屈了,等等。不一而足。
 
  而现实中的导师确实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让学生难受的情况,这样的矛盾中国有,美国也有,欧洲也有,日本也有。关键不在于是否存在矛盾,而在于矛盾的化解如何进行,危机如何消除?
 
  作为导师,会有一些个人情况是学生们无法了解的,比如家里的事情,或者自身精力和能力的不足,在学院受到排挤,等等。学生在体谅弱势一方的自己的前提下,有时候也要体谅看似强势一方的导师的窘迫。有的导师年龄大点,你不能指望她/他依然还在科研的前沿上大步行走,此时反而更应该是学生引导导师到前沿方向,而导师起的作用则是从方法、理论体系上去指导,而不见得在某一具体方向上对学生有引领的价值与作用。
 
  甚至,有的导师可能因为身体缘故而不能把精力过多用在科研方面,而是很保守地在自己熟悉的一亩三分地里耕作或者指示学生们去耕作,自己一边看着而已。对于这样的导师我们要充分理解。
 
  先谅解,再沟通,一切就都好说。如果不好说,或者学生屡教导师而导师不改,再上网揭露也未尝不可。
 
  二,研究生或博士生在学习期间完成自我指导,有时候看似走了一些弯路,但是实际上也许是锻炼了自己的独立科研能力。
 
  当然,你可以理解这句话为无奈的自我解嘲,也可以完全从正面理解这句话。学生们自己锤炼自己,有大学这一研究环境作为底子,有现在完全可以得到的无数文献资料,导师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也许可以放在一边,自我指导是有可能实现的。
 
  我看张同学的控诉基本还是集中在导师不作为这一方面,觉得导师没有给出更好的研究方向和指导意见,而且还让干了很多打水打印等的杂事。而到了开题的时候则给的题目过宽,题目和研究项目有关而和前沿方面似乎无关,等等。
 
  我有朋友跟随提出AHP和ANP的Saaty先生学习,后者已经80多岁了,这辈子最精彩的贡献就是前述的两个东西。你说你能跟一80岁老头学什么呀?即便他之前的东西很伟大,你现在跟着学的还不就是思想,还能具体到方案层?但是,在大师身边,能不时聊聊就够了,剩下的就看自己的悟性和努力了。
 
  当然,学科不同,也许对于导师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管理科学方面基本是以Idea为主,其他实现过程和建模等基本都是二等的研究工作。而化学可能实验设计和更关键,试“错”远胜于试“对”。由于俺不懂化学,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在大学里,导师指导学生只是份内工作的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部分。
 
  之前,王德华研究员曾经列过一个研究员应该做的工作,在所列那些功能里,指导学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他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那还是研究员的工作,大学教授的工作还有给本科生讲课这一基本上每个教授都有的任务。
 
  当然,作为导师,不指导肯定是不符合基本要求的,一定要指导才算导师。但是,指导到怎样的地步?怕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导师,甚至不同导师的不同阶段都有差异。一个导师可能在35-45之间的时候思路最为开阔和活跃,完全可以从思路到具体实施都是导师在领着学生们做;而当导师到了50岁的时候,思路必然已经十分僵化(当然也有大量例外存在,50岁以上的教授别骂俺),对于一个需要很多指导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来说,应该选择年轻的导师,而不是老人。如果作为学生已经有很多的思路和实施策略,找个不太管事的老头老太太当导师反而会更好呢。
 
  张同学之前选择导师可能不太谨慎,从文章中,我发现张同学一心向学,确实是个好学生,如果我自己有这样的博士生,那是会睡着都要乐出声来的,但是他的要求恰好和这个导师的能力之间不匹配。唉!
 
  四,事件的处理,希望以任何一方都不再受到更多伤害为原则
 
  接下来,大学,涉事的教授,张同学,没有一个不尴尬。这让我们看到一个申诉机制多么重要,你觉得大家会忍着,可是,总有不忍的人跳出来,所以,提前设计一个处置机制比较合适。
 
  既然事情已经闹大,伤害已经造成,所寄予希望的无非伤害不再扩大。
 
  俺给几招:
 
  1,我依然觉得如果张同学不离开学校的话,导师最好不要更换,但是可以给一个“年青力壮”的副教授作为这位导师的助手,主要指导张同学,当然,是谁,应该和张同学商量下,以使得大家都满意。
 
  2,作为导师,肯定已经在反思自己的作为了,再也不敢让学生帮着打水打印了那是必然的。甚至,这次短短的事件会对导师造成长久的阴影。不过,大家一起反思一下也好。当儿子的离家出走后,爹娘还会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呢,哪怕只是在心里,而以后的孩子们就会因此受益。
 
  3,对于学院和大学,其实这样的矛盾在不同的学院有不同程度的积压,如此发作出来一个,引得大家重新考虑导师和研究生/博士生之间的匹配问题,是大好事。以后的选择导师,大家会更加谨慎,而学院则应该引导大家把自己的需求和导师学生的情况做更多审视和对照,别再出现这类点火就烧的事件。
 
  4,对于其他看客,大家看看自己的导师和学生吧,该沟通沟通,该散伙散伙。各自回家洗洗睡吧。

相关专题:导师与学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57175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0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