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四访圆明园:关于重建、历史观、被抢的宝贝和中国暴民

已有 4785 次阅读 2012-4-13 10:59 |个人分类:史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圆明园, 英法联军

  昨天下午,第四次去了圆明园。第三次是陪我的工程硕士学生,从西安光机所到北京来的一位同学;第二次是和同事们;第一次则是和我爸爸一起去的。
 
  西洋建筑遗址公园依然是那副破败的样子,在10元的大门票之外,还要另外收费,我由于去过一次,就没有再进去。在圆明园里盛开的各类鲜花面前留影后,于下午6点半离开圆明园,此时,天色恰黄昏时分。
 
  一,关于圆明园的重建
 
  圆明园的重建是件简单的事情,从财力上,从建筑难度上,都很容易克服。据说,浙江某地已经在重建圆明园了。
 
  北京原址这块,说是要保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以一直都没有起意重建的事情。
 
  我个人觉得,北京不需要重建它,留出一大片水面和安静的空间,比一个可以挣来大批门票钱而显得格外富丽堂皇的宫殿式建筑更有意义。不过,以之宣扬爱国主义的事情,倒不是多要紧。事实上,我也不太相信每个人进入圆明园都是满怀了爱国主义情怀去的,多还是为了享受闲适的。或者如老吴大刘这般,是为了拍照的。
 
  二,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几个不同的历史观结论完全不一样吗?
 
  其实,就当时的英法联军侵略北京事件,当下的历史观和之前的历史观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英法而言,欺负弱小、宣示武力是一个方面。另外,作为大清,本身是一块好吃且容易吃到的肉也是一个方面。从第三个角度看,英法要保护自己国家在海外的利益和侨民、教士等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如果哪个国家要轰炸我们国家的驻外大使馆,或者纵容他们国家的人民杀害中国侨民,我们如果实力强大,也完全可以视之为战争行为,而悍然发动反击战争。这在国际法上也是完全正当的行为。
 
  当然,我们国家从大清乃至更早,出来都把侨民看做是天朝弃民,外国欺负一下我们反而会跟着拍手称快呢,所以,也很难理解法国、英国竟然会以一个教士被害为借口而发动对一个国家的战争。如果是天朝(清朝明朝等),我们会跟人家道歉,说妨碍了贵国内政,并说那尸体你们随意处置就是。
 
  三,圆明园里的宝贝,价值几何?
 
  圆明园里流落出去的所谓兽首,在我看来,不值一文,当时的兽首就是作为水龙头上的装饰品而已,如果这玩意儿现在成了文物,陕西顺便一挖,扒拉个东西就比这个更是文物。仅为炒作而已,包括那些海外的拍卖行。
 
  圆明园里还遗存的大水法之类,是当年乾隆老儿们为了欣赏西洋人的奇技淫巧而建设的,体现的俺们觉得不是当年皇帝老儿的国际胸怀,而只是很自信地把玩西洋建筑的国人典型之“俯视”情怀罢了。
 
  在历史课本、政治课本、电视剧、电影里,俺们看到的都是英法侵略者贪婪的眼光和手段,可是如大水法这般在西洋的一个农村都到处可见的建筑物,今天的我很难想象会引起英法士兵的重视,兽首之类,不知道是什么渠道留出去的,也许是当时的国人抢去再售卖出去的。
 
  据说英法联军进圆明园后,抢走了不少宝贝,有些大概就放在他们家的柜子里了,有的可能存在英国的博物馆,俺们一直想去英国看看,可是一直没有机会呢(杨晓虹在英国,可是告诉俺一声)。俺在巴黎的卢浮宫看宝贝,俺们曾经想过是否里面专门有一个馆保存从中国抢去的东西。后来没有发现,把俺的爱国自信又灭了一道。原来咱们所梦想的欧洲把中国的宝贝当宝贝的事情,不是真的啊,里面其实很多来自希腊、罗马、埃及等地,印度的都不多,中国的就更少了。而来自法国本土的文物还是挺多,而占了博物馆很大空间的油画,来自中国的更是一副没有,中国画也没见到。
 
  四,当皇帝老儿远离百姓的时候,百姓为何要把他们的公园当国宝待呢
 
  看历史类的评述或书籍,知道在圆明园里大肆抢掠的除了英法联军,为数更多的是北京的市民们。想起一句话,上视下为草芥,下必视上为寇仇。
 
  当年的北京百姓们,其实是凑了英法联军的巧,对着平时就憎恨的皇帝老儿发了一次飚罢了。按照当时的法律,是杀头的罪名,正如按照今天的法律,抢占飞机跑道也是非法一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558782.html

上一篇:浦东机场航班正点率极低的现象已经很久了
下一篇:【图论】圆明园
收藏 IP: 159.226.34.*| 热度|

11 陆俊茜 张玉秀 刘洋 禹荣明 曹聪 杨晓虹 张亮生 逄焕东 杨鹏程 yxh3161 keluxun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