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项目管理学》第二讲——时间管理还是管理时间?

已有 5899 次阅读 2008-8-7 17:11 |个人分类:专论—管理学论稿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主席
??
??时间啊时间
????你把少年变成老头
??????使少女成为寡妇
??????????——某外国诗人
??
??工作总是能够占满分配给它的时间。
??????????——帕金森定律
??
??有的电影总是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如音乐总有一段会打动心灵一样,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李保田以前演过什么,我是看过他最初成名的作品《黑炮事件》的,他出演中国某工厂的一个工程师,因为懂技术和德语,所以能够在从德国引进设备和技术方面获得一个辅助性的技术职位。那个协助中国进行设备安装和改造的德国人还一度对他说,这项技术在德国已经是过时的技术了,你们中国为什么还要引进呢?
??唉!那个时候我们的领导人就是这么愚蠢,在引进设备和相关技术这个项目的操作中不断为德国人在内的西方人耻笑。
??电影中,德国人还特意引用了诗人毛主席的这句诗来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之慢表示担忧,说:“你们伟大领袖不是说过一句话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害得我们的“刘罗锅”前羞愧不已。
??现在的中国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过了,我们非但在设备引进方面精明到几乎不再受骗,更不会明知受骗还继续引进的地步,同样,我们的项目管理方法也逐渐成熟,成为在世界上越来越重视项目管理的国家,当然,一个方面确实是因为不断和国际接轨,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因为我国的各类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即使国外没有成熟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我们自己也要开发这个东西,并将其应用在我国的项目实践中。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大家首先想到的什么最重要?
??是人?
??是设备?
??是材料?
??
??其实这些回答都可以,但是我觉得一个项目能够完成好的灵魂在于时间!
??只有时间啊!时间约束是项目管理中最大的约束,只要安排好了时间,其他的都是随时间变化的,各自在项目的历史长河中找到合适的地位,那么这个项目就接近于完成一半了。
??
??这里,首先还是提一下统筹法里的关于泡茶的经典案例,就是华罗庚先生被收录到中学课本的关于烧水泡茶如何节省时间的科普文章,华罗庚先生举出这么一个看似简单却充满了项目的时间管理和优化的例子反应了大师看问题总可以独辟蹊径,有独到的眼光。他的这篇可以说是标志性的文章就是受到关键路径法的启发才提出的,也就是在中国一度风行的“统筹法”理论体系的标志。实际上,这个理论体系即是关于时间管理的,或者说,主要是关于时间管理的,
??
??在文章中,他把整个泡茶过程分成几个不同类型的操作:洗茶壶、茶杯、烧水、准备茶叶、泡茶等过程。然后整个过程用这几个操作联系起来,最后完成泡茶的整个项目。
??这个想法是从关键路径法(Critical Path Methods,简记为CPM)里面发端的,但是又比关键路径法本身前进了一步,为什么,我们先看一个整个思想的源头就清楚了。
??一个项目总是要有一个开始和一个结束,开始或者结束都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中间当然会有各个不同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中有些具备很强的前后逻辑关系,象建筑中的项目,就要先打地基再建高楼,最后是装修,这个顺序就不能够被颠倒,也不可能被颠倒,泡茶项目里的刷茶壶和烧水也不能颠倒。但是,有的活动则可以并行进行,象泡茶项目里的烧水和刷茶杯,就完全可以在烧水的过程中刷茶杯。
??于是,一个项目的施工计划就可以画成以下的网络图的形式,这个网络图是有方向的,一般在图论里被称为定向图或有向图。
??
??顾名思义,关键路径法就是要找到整个网络中的关键的那一个路径,这个关键路径所用的时间就是最大的时间估计,其他可以并行与整个关键路径的活动或者操作则不会影响到整个完工时间,这样,如果能够按照计划来分解这些活动,并做成这样的网络图的样式,那么,就可以用最可能短的时间来完成整个工期。一般地,控制住了时间也就相应地控制住了成本,这个大家都可以理解,毕竟,工人的工资直接和施工时间正相关:多干一天必须多付一天的钱。
??这样,在一个网络中识别出那条关键路线来,就可以确定出最可能完工时间,可是,怎么来找这个关键路径呢?
??
??假设网络图是从开始后延伸出三条不同的路径,中间没有交叉,三条路径上的任务执行完之后到结束,那么我们很容易地就可以找到它的关键路径,只需要计算三条不同路径的时间就够了,然后取时间值最大的那个,那就是整个项目完工需要的最短时间。
??
??这个问题看起来解决它并不难,但是实际操作中你会面对的不是这么简单的问题,路径并不象刚才描述的那么单纯,有交叉还可能有反馈,比如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模式:
??1、一个活动有多个后续活动
??2、一个活动有多个前导活动
??3、一个活动同时具备多个后续活动和多个前导活动
??4、活动中存在反馈的情况
??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上面提到的多种不同情形。但是,不管问题有多复杂,都有简单化到最普通的情形的可能,同时也有可能在规模扩充之后变成一个巨型的复杂网络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华罗庚先生一直倡导的,先把一维的问题解决了,再想法解决二维、三维乃至多维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遇到的是80个结点的问题,我们可以先将问题简化成10个甚至5个结点的问题,然后去寻找一个简化情形下的解决方案,再把问题推广到80个结点的问题,最后一举解决,当然,简化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要保留原问题的主要特征,否则,解决的简化问题并不是复杂问题的同一类,就没有任何推广价值了。

??这里,我再介绍一个华先生对于做研究的人应该怎么读书展开一下,并发挥一下他的理论在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阶段的学习和很快也要介入的研究阶段的工作的应用。

??读书由厚到薄已经由薄到厚就是这么一个复杂问题从简化到推广的过程,就象我对着今天给你们推荐的这本教材很发愁一样,我不喜欢这么一本厚书,因为它的枝叶很可能会影响大家对主干的了解,也就是说,书很厚,这个由厚到薄的过程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达到。比如,在学完这门课的时候我问你学到了什么,你应该即使没有好好思考过,也会脱口而出,九大知识体系,但是那不是你自己体会到的东西,由厚到薄的过程一定体现的是你自己对整个课程精髓的把握,你可以说是,我发现项目管理是个扯不清的什么都要考虑的东西,那么我要恭喜你答对了。确实如此,一个词或者几个体系是不能把一个课程完全囊括的。
??由薄到厚的过程需要你完成了由厚到薄过程后的积累结果,如果说老师可以帮助你完成前一个过程的话,那么,你应该有能力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后面一个能力。做硕士论文就是这么一个过程,问题开始由老师提给你或者协助你找到,接着,你必须把这个问题从各个角度考虑透彻,然后,使这个问题在你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加厚,最后问题的解决变成了一个非常长的过程,因为你必须把问题说得不能再清楚,或者只有你一个人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此时,你就可以毕业了。

??在关键路径法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可以认为应该至少有以下几个步骤:
??1,列出项目中所有活动的清单,估计每个活动需要的时间
??2,理清整个项目中所有活动的前后逻辑(前导关系)
??3,选择构建网络图的方法
??4,计算整个活动的最短时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34516.html

上一篇:《南游记》之十三—关于车牌号的课堂录音(下)
下一篇:奥运之后北京会多些啥——悉尼启示录
收藏 IP: .*| 热度|

1 李宇斌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