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应急管理事中评价:获取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 精选

已有 9005 次阅读 2020-3-21 14:58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本文摘编自20201月出版的《综合风险分析与应急评价》(作者:陈安、吴波鸿、李季梅、倪慧荟等)一书]

应急评价是应急管理中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它不仅是突发事件预防、救援和应对的基础,而且是科学决策的依据。

按照时间维度,可将应急管理评价分为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事前评价是对潜在突发事件危险程度的预测性评估,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事后评价是指在突发事件结束后,对事件和应急处置情况进行的实测性评估,包括损失评估和应急处置机构的能力评估等。事中评价是针对突发事件中的人和物,包括突发事件本身状态的一类实时监测性评估,并随着事件的发展及时更新,直至事件结束,从而为应急处置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

应急管理事中评价的三种方式

整体上,事中评价是通过分析影响应急响应措施和行动的相关因素,对有关突发事件的态势、发展趋势、受灾客体状况、应急主体的能力等进行的实时度量和评价,用以辅助应急管理者制定事态控制、受灾客体救援和受损基础设施快速恢复等应急决策。

事中评价包括对事件的可减缓程度、被困人员和财产的可救援程度以及受损客体的可恢复程度的评价,因此事中评价可以分为三类具体的评价策略,即可减缓性评价、可救援性评价和可恢复性评价。


可减缓性评价


可减缓性评价用来度量一个事件可以被减缓的程度,即通过应急措施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事件的进程,影响层面包括事件的演化时间和造成的价值损失两个维度。    

在可减缓性度量中,应急管理人员分析突发事件的影响因素,采取可行的措施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推迟其发生发展的时间。可减缓性评价的度量对象是事件本身,它是对事件本身属性的一种客观反映,可为事件减缓方案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可救援性评价


可救援性评价,又称可挽救性评价,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理完成前,对灾难的现状和未来可能造成损失的补救情况的度量。    

可救援性测度的着眼点在于突发事件中涉及的被困人员和物资财产等受灾客体被挽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即被困客体是否值得去救,以及救援优先级排序的评定。可救援性评价是对救援行动的必要性和成功可能性的度量,可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依据。


可恢复性评价


可恢复性评价针对的是应急管理生命周期中的快速恢复阶段,度量的是受损客体恢复到基本可运行水平的可行性,它一般是对电力、通信、水等重要基础设施的恢复难度进行的快速评估,客体的价值水平越低,则可恢复性越小。可恢复性评价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应急管理措施的选择和执行有重要影响。 

将受灾客体的功能状态分为基本可运行状态、失效状态、当前状态、减缓后状态和最优状态。将三类事中评价策略的含义用图1 进行直观描述。具体而言,基本可运行状态是保持客体具备基本功能的最低状态水平,失效状态是客体无法运转也不可恢复的状态水平,当前状态即客体的即时状态,减缓后状态是采取应急措施后客体的状态水平,最优状态是客体无故障运行的最高状态水平。

13.jpg

图1 应急管理事中评价策略示意图


表1 事件中评价策略示意图符号及含义解释

12.jpg

       在有些情形下,由于事件紧迫、人员和资源有限,减缓、救援和恢复行动可能会存在相互制约的状况,即有效的资源和人员应该如何进行安排,使事态能得到控制、人员和物资财产能得到救援、受损的基础设施能得到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三者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对事件进行减缓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使更多的人员和物资财产能够抢救出来,因此可减缓性影响可救援性,一般来说,可减缓性越大,则相应的可救援性越大。而可恢复性和可救援性也存在直接联系,一般来说,可救援性越大,说明客体状态越好,相应的可恢复性也会越大。

应急管理事中评价的分析框架

对于事中的应急响应措施和行动,应急管理者最需要知道的一是它们能否成功或者说成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即应急响应措施成功实施及取得预期效果的概率大小;二是是否值得去实施,即应急响应行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因此,简单来说,事中评价可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个维度进行度量。


可能性度量


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措施包括减缓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化速度、抢救被困人员和物资财产、恢复受损客体等,可能性度量的目的就是测度这些应急响应措施成功实施的概率和效果。

应急措施的选择主要受灾害、承灾体和资源三个方面的影响。应急管理要进行,是因为突发事件对承灾体产生了损害,如果突发事件发生在偏远地区,没有影响人员、财产、环境等,则没必要进行应急响应和救援。快速准确地识别灾害状态和受灾客体的特征,对救援行动的制定与成功实施有重要影响。受损客体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类型(是人员,还是物资财产)、数量、受损程度(受损强度和受损持续时间)、所处环境。资源主要是指应急救援主体的应急能力,包括救援资源、人员设备等。 


必要性度量


必要性度量包括损益度量和价值度量。损益度量,即从客观的经济角度出发,比较救援收益与救援成本的大小。救援收益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采取应急措施可以避免或挽回的显式损失量。救援成本主要是指为救援行动而耗费的人、财、物等资源的代价。价值度量主要受客体属性和类型的影响。例如,灾难中任何物资财产的价值远远比不上被困人员的生命价值。因此,在同等条件下,被困人员比物资财产具有更加显著的救援必要性。对于在同一灾难中受损的物资财产来说,紧急物资的救援必要性必然高于普通财产,而公用财产也往往比私有财产更具有救援必要性。

应急响应措施能否成功受突发事件的类型、发展演化状态、应急主体的救援能力等影响。同样,救援是否应该去执行也受救援客体的类型、状态及其社会影响等影响。在此,对影响可能性和必要性的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与总结,进而构建应急管理事中评价的度量框架(图2)。

11.jpg


图2 应急管理事中评价度量框架及其影响因素

14.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1224598.html

上一篇:关于烈性传染病防控与应急的讲座将于24日上午十点举行
下一篇:疫情时期读书看剧的六个感悟
收藏 IP: 59.109.218.*| 热度|

6 郑永军 黄永义 武夷山 赵凤光 苏保霞 徐向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