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安平
可口可乐为啥“吃中药”
2007-11-14 17:48
阅读:4949
  健康时报记者赵安平

 

                          中医药里面有智慧有健康

 

    所谓可口可乐“吃中药”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这是因为在10月14日,可口可乐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手组建的“中可中医药研究中心”正式宣告成立,将致力于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原理共同开发健康型中药饮料,并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同时,中医治未病在现代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也成为该中心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挂牌活动的前两天,可口可乐公司负责科学法规事物的副总裁罗娜。阿普邦女士接受了平生第一次中医诊断——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亲自给她号脉。阿普邦不解地问曹洪欣:“医生为什么不给我数脉搏?”曹洪欣告诉她,中医号脉是一种诊断方式,手腕寸关尺这个部位的脉搏跳动是生物全息在局部的体现映射,反映人体内在脏腑的疾病变化。

    阿普邦女士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中药的味道很有独特。

    在人们的印象中,可口可乐常与运动、娱乐这些时尚元素为伴的,怎么突然与“三个指头(号脉)一个老头”之称的中医药走在一起了呢?

    可口可乐公司健康饮料研究所亚洲区总裁张华莹说,可口可乐跟中医药一点也不远。可口可乐的原浆是用植物像中药那样煮出来的,中医药的第一锅汤药其实是一种健康饮料。

    张华莹说,中医背后有几千年文化的智慧在里面,现代社会的人被节奏、压力、喧嚣等把生活的智慧消磨没了。可口可乐与中医药合作其实是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中汲取智慧。可口可乐看上了中医药这个宝库。有人说现代药物的研发,好比是大海捞针,而中国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已经找到了一把针,这是几千年的结晶,值得认真研究。

    张华莹说,现在看来,中医药没有从市场的角度仔细做工作。以可口可乐这样的市场销售宣传的能力做背景,开发消费者喜欢的健康饮料,通过可乐强大的营销渠道,把中医药的产品和文化推销到全球200多个国家,中医药将如虎添翼。

 

                    中医是水墨画西医是洋油画

 

    就在“中可中医药研究中心”宣告正式成立的当天晚上,“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促进人类健康”的会议正式开幕。

    会上,国家卫生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以《论语》里面的一个故事为引子,谈了他对中西医的认识。

    陈竺说,大教育家孔子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他问这两个孩子在争什么,其中一个小孩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中午时离我们远。因为日出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嘛。”另一个小孩反对,说:“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因为我感觉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就烤得人热烘烘的。”孔子一时答不出来。其实这两个小孩子看似简单的争论,却代表了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方法。一个是用小手去丈量,也就是依据于分析测定,另一个则来自于直觉和感受。当这两种方法得出相反结果时,博学多才的孔老夫子也无言以对了。

    陈竺说,从这个争论说开去,我们东方文化中占主流的认知方法一直是经验和直觉,人们一开始就想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复杂事物和问题,而不先把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单元来认识。而西方主要是沿着另一条路 - “实证+推理”发展其认知方法的。

    陈竺说,搞清这两种认知方法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医。在这两种文化背景和认知方法下的医生看病就大不相同了,譬如一个患胃病的病人在西医面前会得到较为准确的诊断,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通过胃镜和生化检查可以更精确到什么病变部位、什么程度以及致病源(如幽门螺旋杆菌)。而中医看的是该病人处于什么样一个证型,是饮食问题还是七情不调、是操劳过度还是季节变换所致,在这种证型下该病人还伴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一并调理,从而最终恢复他的整体平衡?因此,西医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而中医看到的是模糊的整体。这两张图多少有些类似于我们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和古典的西洋静物油画。前者勾勒出一个轮廓,模糊而写意,后者描绘出许多细节,精确而写实。

 

                 从日本到中国的废止中医路线图

 

    部长科学家陈竺用孔子、童子、太阳、模糊而写意的水墨画和精确而写实的西洋油画等充满哲理和诗意的词汇诠释他对东西方医学的认知时,美国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世界系统生物学创始人霍德教授和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生化系主任、世界代谢组学创始人尼科尔森听得津津有味、频频点头。与会的还有中科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医学家李连达,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员程书均等。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在中医界组织的会议上,能请来这些位中西医领域、自然科学界的顶尖级专家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这不仅仅体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海纳百川的心胸,这更是中医药发展的需要。

    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质的飞跃,成为世界强国,但明治维新很重的一刀,是扎在汉医身上的。

    日本文部省医务局官员赴欧美考察医事后,促成日本政府于1876年制定了新的医事卫生制度,大力扶植西医,抑制汉医,医生考试的题目是西医的,现有的汉医可以继续行医,不允许学校教授汉医,导致汉医断后。1895年日本政府以富国强兵为由,终于通过了明文废止汉方医学的立法。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相当一批是去学习医学的,包括鲁迅、郭沫若。学医的学生回国后,里面的一些人成了废除中医的“骨干力量”。

    从1914年北洋政府开始,中医遭受了几次大的创伤,废止中医一度甚嚣尘上。去年,又出现了中医退出现行医疗体系,重回民间,自生自灭的声音,再次引起轩然大波。但是,护佑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中医药,仍旧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就像科学史上达百年之久的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之争一样,二者都有自己的实验依据,谁也无法否定或统一对方,直到量子力学兴起,才在新的高度上把二者统一起来,解决了光的本质问题。当然,中、西医学关于人的生命的认识的分歧,比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的差异深刻得多,但它们的命运有一点可能是相同的:中医学说和西医学只能在更高的高度上统一于新的理论——综合的人体生命科学。

 

                     中西医互补融合是大趋势

 

    尼科尔森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专访时说,西方的药物研发进入了一个非常困难的境地。如果把1975年的单位投入能产生的药物作为100%的话,从1975年至今,单位投入能产生的有效药物是急剧下降的,到去年,已经没有产出了,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最终只有10%能进入市场,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那些单个靶点能解决的疾病,基本上都已经被发现了,剩下的比较难解决的疾病不是一个靶点能搞定的,要多靶点干预,中医治疗的核心特色是辨证施治,整体调理,中药方的特色就是复方多靶点。

    陈竺说,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这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这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类似于西方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

    陈竺说,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用现代生物学的手段,用中医的这种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这种汇聚使中西医的内涵不断丰富和进步。我们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

    陈竺在做中科院副院长时,就提出了“系统生物医学”的理念—— 对生命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的定量研究,强调在时间过程当中,不同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认知的过程。

    霍德教授也在会上预言:P4医学将会在今后10—20年中展现在大家面前。所谓P4医学,就是以预测、个体化治疗、预防、大众参与为特色的新的医学模式。

 

    中医的发展要靠自己的奋发图强和利用多学科的现代技术

 

    工程院院士程书钧说,中医的精华之一是个体化医学,这是我非常崇敬的一点。我相信中医的个体化医学,除了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所在外,一定有尊重生命本质的原理支持。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逐渐利用现代医学的办法来揭示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真正道理,现代医学使中医优秀的理论更加深化,更加让大家认识,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中医的发展要靠自己的奋发图强和利用多学科的现代技术。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说,系统生物医学将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中医要在这门世纪新医学启动之时就加入进来,进入主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着眼于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这个高度,借鉴人类科学的一切可用先进技术,来发展和完善自己。

     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教授贾伟说,两年前,他们请霍德教授来做学术交流,当贾伟上台做关于中药研发的演讲时,他看到霍德在下面打盹儿。

    在这次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霍德和尼科尔森等四名国际知名专家接受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邀请,受聘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顾问。

    霍德在致词的时候说,在中医和西医的结合方面,大家表示出共同的兴趣,以便能够应对和医治那些非常复杂的病症。在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共同面对挑战,以一种和谐的方式来进行中西医融合。感谢你们给我们颁发的证书,朝前看的话,这只是中西医结合长期对话的第一步。

 (本文编辑版已发健康时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安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10-1109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