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
用余光感受毕加索的杰作Dora Maar
2016-5-24 16:59
阅读:6298
标签:外周视觉

人类的眼睛包括中央视觉(foveal vision)和外周视觉(peripheral vision),由于中央视觉能够准确感受物体的结构与动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依靠中央视觉观察事物,包括图形、阅读文字等。

然而,根据当前国内外同行的研究结果,外周视觉,即我们平时说的“余光”,虽然能够感受图形但不清晰,而且杂乱、畸形。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人眼中央凹是视网膜中视觉(辨色力和分辨力)最敏锐的区域。就如同相机拍照,镜头聚焦的区域相对于边缘就更为清晰和准确。另外,当外周视野中出现多个目标时,它们之间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干扰,使得我们人眼无法准确分辨单个目标,这种现象称为“拥挤作用”(crowding effect)。

那么,外周视觉能否认知结构更为复杂的图形?比如人的面孔这样复杂的图形,能否通过我们的“余光”来感知呢?

2016年第6期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发表文章“To perceive a perfect Dora Maar in peripheral vision”,介绍了成都大学美术系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开展的艺术与视觉认知的跨学科合作结果。

该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眼睛的外周视觉能够感受人类面孔的正常结构图形。他们以毕加索的油画杰作Dora Maar为视觉图形,让被试者盯着计算机屏幕上油画外的注视点(fixation point),同时用外周视觉感知Dora的面容。在余光中毕加索的油画会产生“神奇”的效果。如图1所示,正面看Dora,她的面容十分畸形,但是外周视野却能绝妙地展现她的美,其面容结构可以在余光中恢复正常!


图1  毕加索的杰作——油画Dora Maar

[请看她旁边的视点,用余光(外周视觉)欣赏美丽的她吧。在余光里,她恢复了正常,显得美丽动人]

为了进一步探索为何毕加索采取凸显鼻侧的方式来表现Dora的面容,研究者简化了观察的图形,即让被试者盯着圆形外的注视点,同时利用外围视觉感知图形用余光观察圆形(图2A)。大多数被试者的感受说明,位于外围视野中的圆形靠近被试者鼻侧的边缘部分被明显压缩(当你眼睛盯着注视点时,圆形总是有一边相对于另外一边靠近两眼之间的位置,靠近的一边称为鼻侧,另一边成为颞侧)。外周视野对圆形,产生了非对称的视觉感受(图2B)。这也暗示毕加索采用凸显鼻侧的方式,来抵消外周视野的非对称视觉感受。这也说明,外周视野能否感受并形成相对完美的图形,取决于目标图形的形态。

图2  外周视觉对圆形的感受 (A) 盯着注视点; (B) 用余光感受到的圆形

毕加索一生追求并采用二维平面绘画来展现三维立体图形,油画Dora Maar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Dora面孔的畸形,恰好互补了我们外周视野的“拥挤”和“压缩”效应,使得在余光中,画面变成了一张正常、完美、跳动、具有立体感的人类面孔。

毕加索通过如此巧妙的艺术手法,结合外周视觉的感受,来打动观赏者的心灵。用外周视觉欣赏毕加索油画Dora Maar,理解绘画大师探索艺术的深奥和绝技,使我们深深感受到毕加索在艺术美学上不断追求的独特匠心和天赋。

了解研究详情请读原文: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27-016-5031-8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学出版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97945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