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科学与人生 | 金善宝:胸怀祖国、心系农业

已有 3571 次阅读 2014-11-18 08:09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金善宝(1895 ~ 1997),浙江诸暨人。农业教育家、小麦专家, 中国现代小麦科学的奠基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农艺系。1932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曾任南京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名誉院长等职。20世纪30年代, 选育出南大2419小麦良种,50年代在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 以后又扩展到陕甘、两广、云贵等地, 最大种植面积7000多万亩,使用年限长达40余年, 衍生品种多达110多个,开创了中国小麦育种和生产的新局面。他发现的云南小麦是中国独有的小麦新亚种。他对中国小麦种类及其分布的研究, 为中国小麦分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60年代, 率先利用纬度和海拔的不同, 开展小麦育种南繁北育、异地加代研究,使小麦新品种的育成时间, 由10年左右缩短为3 ~4年, 大大推进了小麦育种进程和农作物良种繁育的试验研究。1934年出版的枟实用小麦论枠, 是中国第一本小麦专著。1983年主编的枟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枠, 填补了中国在作物育种方面全面系谱分析的空白。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教育思想, 对中国小麦科学和农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献身小麦—— 从试验场技士到“小麦之父” 、“农业泰斗”

1920金善宝从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毕业后走上农业科学研究的第一站是南京皇城小麦试验场当时小麦试验场刚刚成立条件十分简陋一切工作从零开始金善宝在试验场任技士小麦从播种到收获从短工安排到经费预算样样都要亲自动手从早忙到晚可是他的心里却充满了喜悦从那时起他就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小麦科学事业虽历经坎坷仍矢志不移

(一) 小麦育种研究

1.整理挖掘农家品种资源育成第一批小麦良种

金善宝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蕴藏在广大农户中的小麦品种是育种工作的宝贵财富他从1920年开始就广泛搜集小麦地方品种通过对小麦品种的搜集整理和筛选严格的品种试验,1924 年在南京大胜关农场育成产量颇高的南京赤壳在南京附近及京沪铁路一带种植,1928年引进浙江省同时育成的还有武进无芒’,1927又育成姜堰黄皮并将早熟品种江东门’,经过多年精心种植去劣选优 培育成以成熟期特早著称麦粒质地坚硬出粉率高的优良早熟品种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各省种植推广因其综合性状好早熟性突出比当地品种显著增产又较抗赤霉病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广泛作为小麦育种的重要早熟种质资源其衍生的优良品种达50多个

2.注重品种资源的引进利用育成矮立多南大2419小麦良种

金善宝不仅重视挖掘整理农家品种资源也十分注重国外品种资源的引进利用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十分注意抗病性丰产性和适应性的选育,1929他得到一位意大利新回国留学生引来的Ardito 小麦在杭州浙江大学农场种植数年,1934年加入南京劝业农场试验选育成抗病力强成熟期较早产量高的小麦良种Ardito 译音并因其植株矮穗粒多意兼顾命名矮立多在南京劝业农场他还种植了国内搜集的小麦品种2100余种国外小麦品种及潘希维尔Percival世界小麦品种1000余种从这一大批原始材料中择优进行了混合选择从原始小麦品种Mentana 中选育成中大2419(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南大2419) , 该品种表现抗病早熟抗倒。1937他和蔡旭将中大2419和矮立多带到四川等地去种植通过广泛的区域试验,1942这两个品种首先在四川省推广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我国长江流域小麦生产受到条锈病危害严重减产时南大2419却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和丰产性因而在长江流域迅速推广以后又扩展到陕甘两广云贵等地最大种植面积达7000 多万亩约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1/5 ,直到80年代在新疆青海以及长江流域仍有百万亩以上使用寿命长达40余年因其早熟适应性好丰产抗条锈病各地用作杂交亲本所得的优良衍生品种有110 多个南大2419的育成和推广开创了中国小麦育种和生产的新局面成为中国小麦育种史上的里程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3.根据农业生产需要注重小麦品种质量育成中字号系列优质小麦新品种

黄淮平原是中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作物复种指数不断提高涝灾害频繁影响了小麦及时播种据河南省统计, 1983年全区晚播小麦面积约占20% ~ 60% ,小麦播种期推迟导致小麦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下降严重影响了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

针对这一问题金善宝课题组的育种目标是要求新品种小麦高抗三种锈病白粉病提高产量 提高蛋白质赖氨酸含量之外还特别强调品种对光照反应不敏感耐迟播等特性经过几年努力他们选育出一批耐迟播抗病性强的小麦新品系中7606 、7902 、791一般比当地推广品种增产20% 左右由于中字号系列小麦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冬四季都能播种并能正常抽穗开花灌浆和成熟适合黄淮麦区作晚播麦栽培为解决这一地区因小麦晚播造成低产的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

在育种研究中金善宝不仅重视产量也十分重视品质一再要求课题组把品质放在重要地位”。因此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课题组特别关注了品质问题据测试他们育成的中字麦蛋白质含量比当地一般品种高20% 左右赖氨酸含量高16% 以上。1987 3国内首次召开了优质小麦品种加工品质鉴评会” ,鉴评了中7606 、791两个品种,鉴评的主要结论是:“提供鉴评的两个小麦品种所烤制的面包其综合指标已接近或达到了用进口小麦所烤制的优质面包水平。”枟文汇报枠、枟中国日报枠(外文版都作了报道这是中国小麦品质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页它带动和推进了中国小麦加工品质的研究和应用

4.倡导小麦育种南繁北育异地加代缩短小麦育种年限

长期以来小麦一年只播种一次收获一次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需要7 ~8甚至10年之久。“小麦育种周期太长了一个人的生命有几个10?” 金善宝常常这样感叹为了在有限的生命里培育出更多的小麦良种金善宝率先利用我国幅员辽阔纬度和海拔等不同条件倡导小麦育种南繁北育异地加代缩短小麦育种年限。“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已年逾古稀坚决抵制了极左的干扰克服了人力物力的困难冲破重重阻力跋山涉水先后到五指山黄山庐山等地考察寻找小麦的夏繁基地通过北京春播高山夏播南方秋播一年繁殖三代小麦终于获得成功使小麦新品种的育成时间10年左右缩短为3 ~4 大大加快了小麦育种进程随之也推动了我国科技人员在玉米高粱水稻谷子等作物和蔬菜上的良种繁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他主持下先后育成一批京红号系列春小麦新品种其中京红7 、8 、9号三个小麦品种平均单产分别比当时风靡世界的墨西哥小麦品种增产10% ~ 20% ,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二) 云南小麦的发现和研究

1937金善宝在云南征集的小麦品种中发现有一类小麦品种性状特殊穗形细长小穗稀疏无芒白壳或红壳穗轴坚硬而易折断小穗紧靠穗轴角度很小小穗易从穗节下部折断籽粒与颖壳难于分离颖壳脊上有锯齿和侧脉种子横切面呈三角形等从植物学分类上看它与一般普通小麦的穗轴坚韧不易折断有较大差异也不同于斯卑尔脱小麦能与一般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杂交结实金善宝从其他各省搜集的小麦品种中从没有发现过这种类型他查阅了世界小麦分类学文献也不能确定其适当的植物学分类地位这种小麦究竟属哪一种分类它的发源地在哪里?分布地区的生态有什么特点等一系列问号一直在金善宝心中悬挂着。1942 他带着病弱之身去云南实地考察走遍了澜沧江流域登上海拔1700米的高原发现该品种的主要产区分布在云南省西部澜沧江西南包括镇康双江云县缅宁腾冲等县海拔均在1000~ 1700米之间通过考察他一共搜集到这种小麦15个品种后经多方研究他统称其为云南小麦把它定为普通小麦的一个亚种

1956他再次去云南考察在云南双江地区又采到一种有芒的品种芒长达厘米镇康产的一种是白皮其余都是红皮检定结果依据壳色种皮色颖毛和芒的性状变异构成比较完整的分类系统

1959 金善宝第三次去云南他从昆明坐汽车经过楚雄大理保山潞西镇康云县等地跑遍了整个澜沧江流域寻找云南小麦新亚种的发源地终于发现澜沧江流域是云南小麦新亚种分布的中心这个地区从海拔300~ 3000多米都有小麦种植高原地形复杂,“立体农业的气候生态特点是形成变异的重要因素从而确定了云南是中国小麦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中国小麦变异的中心这个研究结果得到国内外小麦科学家的一致肯定

金善宝对云南小麦的发现和研究对中国小麦分类研究是一个重要贡献对世界小麦分类研究小麦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有重要价值

(三) 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的研究

中国小麦栽培面积有四亿多亩广泛分布在北纬19°~ 52°之间的各种生态区内数千年来由于气候土壤耕作栽培制度和人民生活需求的影响选择形成的小麦品种数以万计这些丰富的品种资源是遗传种质的珍贵财富但其在分类上究竟属于哪些种哪些变种在中国广大麦区分布规律如何都是与小麦种质研究利用小麦生产直接有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前人很少研究结论也欠全面

1.中国小麦的种类

金善宝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开始中国小麦地方品种的搜集和鉴定研究。1928年发表了中国第一部小麦分类文献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枠,他根据当时从790个县搜集到900个小麦品种采用前人的经典方法研究确定这些品种分属于普通小麦密穗小麦硬粒小麦和圆锥小麦4个种26个变种其中普通小麦占87% , 其余3个种占13% , 较之前人更准确地揭示了当时中国小麦种类的概况

金善宝认为小麦品种的冬春生长习性籽粒质地的软硬和种皮色的红是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春麦的分布决定于各地纬度和地势导致的温度变化高纬度高海拔的地区多为春麦反之多为冬麦所以春麦分布的南界为1月份平均温度-2 ℃ 等温线其以南栽培的春麦他认为并非真正的春麦品种硬质与软质小麦的分布与雨量湿度有关以年均雨量600毫米的等雨线为界其北为硬质小麦其南为软质小麦这是因为小麦生长期间的雨量和湿度与籽粒淀粉结构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中国小麦地方品种多为红皮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而白皮小麦分布的南界与年均雨量900 ~ 1100 毫米等雨线相符再往南白皮小麦几乎绝迹了可见其分布也与雨量多少有关

20世纪50年代金善宝进一步从小麦品种总体生态农艺性状和原产地的自然与耕作栽培条件的关系出发按自然地理区划将中国普通小麦品种细分为华南地区江南山地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秦巴山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甘肃青海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14个生态类型分布区

2.小麦变种的分布和地区的关系

在研究中金善宝发现中国西部广大地区主要是云南新疆和西藏分布着中国最丰富的栽培类型虽然这些地区小麦栽培面积不大却包括了中国全部5个小麦的种和70% 以上的变种高原地势复杂是形成品种变异的重要因素例如云南是低纬度的高原地区境内有炎热的河谷温暖的平坝和高寒的山区温度雨量日照强度都相差很大新疆是高纬度的高盆地自然条件也很复杂从历史上看自汉唐以来新疆和云南都曾经是中外交通的要道品种交流的机会比较多此外西北西南各省又是多民族的地区不同民族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也会造成小麦种类的多样性华北四省虽是平原小麦栽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48.7% 以上因而品种变异也多且河南又是历代经济文化的集中地交通频繁在小麦分布趋势上兼具西南西北的一些类型东北平原自然条件比较单纯品种也比较单纯长江以南多半是稻麦两熟区小麦生长环境比较单纯品种的差异也不大因此他认为世界小麦起源的一个次生多样化中心很可能位于中国西部这一广大地带中国各地栽培的小麦是由这个中心逐渐扩展而分化形成的。1959发表了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的重要论文

金善宝对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进化和分布以及小麦分类学和区划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探明中国西部很可能是世界小麦次生多样化中心奠定了研究基础此项研究成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几十年来, 金善宝对中国小麦育种和农业科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被人们誉为“小麦之父” 、“农业泰斗”

有人说金善宝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农业科学教育事业他的一生胸怀祖国心系农业此话一点不假

他从小生长在山村山村人民的疾苦世世代代遭受的灾难使他刻骨铭心从童年时代开始就立下了振兴祖国农业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志愿

20世纪30年代留学美国面对西方发达的科学文化优厚的物质生活他心里牵挂的只有灾难深重的祖国牢记着一个炎黄子孙振兴祖国农业的职责

抗战时期在重庆他和梁希潘菽等爱国教授关心祖国的危亡通过潘菽长兄潘梓年和中共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馆取得联系周恩来同志经常和他们一起座谈国际形势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从此他就把抗日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身上他生活艰难节衣缩食倾其所有两次向八路军办事处捐资支援前方抗日战士并将自己精心培育的小麦良种托人转送到延安。1945 年抗战胜利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期间金善宝作为爱国的进步教授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新中国成立后金善宝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建设。1950长江下游洪水泛滥上亿亩良田遭受水灾第二年苏北小麦又遭到历史上罕见的冻害他多次亲临灾区废寝忘食调查灾情提出一系列防灾救灾措施大大减少了农民损失

1958农业生产上刮起了一股浮夸风他忧心忡忡坚持真理深入农村调查将浮夸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通过王震同志向毛主席作了如实汇报

1977年在全国科教座谈会上他根据当时农业科技界某些是非不清的情况提出一个问题:“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业科学试验的过程算不算劳动?” 他认为是一种劳动而且是一种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劳动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充分肯定在全国农业科技界引起很大反响会后他积极上书中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收回各下放研究所恢复南京农学院做出了不懈努力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金善宝以其优异的科学成就受到大会表彰荣获先进科学工作者奖和两项重大科技成果奖他满怀激情地说: “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长征路上我要把82岁当做28岁来过把自己的余年贡献给中国的小麦科学事业。”并在会上提出迅速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六点建议” 。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耄耋之年的金善宝一个世纪的追求一个世纪的梦想就要实现了他无比振奋无比欣喜更加激情满怀地投入小麦育种的研究中为了培育小麦良种了解全国农业生产情况他老骥伏枥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不断向中央献计献策主编小麦理论著作其中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1983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 枟中国小麦品种志1987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55他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被授予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1991年被聘为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南京市副市长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1997626日金善宝于北京逝世享年102

金善宝教授一个世纪的拼搏在中国农业小麦科学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本文摘编自石元春主编《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 第一分册)》,本系列学术成就概览总主编钱伟长

一起阅读科学!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或“科学出版社”公众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844221.html

上一篇:NSR综述: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集成研究
下一篇:NSR综述:金属玻璃的次级弛豫
收藏 IP: 221.217.28.*| 热度|

2 李颖业 王启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