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孔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allland
↙中国的社会生物学保卫战↘

博文

亲骨肉的DNA

已有 4890 次阅读 2016-8-25 19:35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基因, DNA, 骨肉

许多看起来很正常的现象,其实很不寻常。这些现象,原理可能很简单,具体的机制却很复杂。以亲子关系为例,母亲认为孩子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自然宝贝。其实,并不是说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就宝贵。如果谁体内长了肿瘤,做了手术割下来,在合适的培养液中能长期存活,她也会视之视为宝贝?

如果母亲的行为还说得过去,那么父亲呢?他和孩子体内相同的东西虽然很多,但孩子身上的蛋白质、脂肪等等都是自己通过吸收外界(包括母体环境)的营养发展出来的,真正来自父亲的,主要只是一种大分子结构(DNA)。仅仅如此,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父亲的心,孩子受到伤害或死亡他会痛不欲生。

孩子是母亲的骨肉,孩子的肌肉和骨骼,都是母亲通过脐带传给胎儿的营养物质合成的;也就是说,都是在母亲体内合成的。脐带被剪断以后,如果没有母乳喂养,孩子就自己摄取营养物质了。多少年后,孩子体内的物质,除了骨骼中的钙质和一些不容易排除的元素(譬如铅),已经没有多少是来自母体了。孩子身体的细胞天天在死亡在更新,不用多久,他的体内就没有多少活细胞是在母亲体内合成的。如果您有兴趣,可以查一查碳氢氧氮等元素在人体内的半衰期,算一算多少年后孩子体内还保留了多少来自母亲的元素成分。

同样,多少年以后,孩子体内的DNA的基本元素、一个个的碱基对(代码),也已经不是当年来自母体的那些元素了,而是来自大葱、馒头或猪肉等等。

总之,亲代和子代的关系,物质联系只是表象,信息关联才是实质。这信息,好比一台电脑中的文件,通过无线网络复制到另一台电脑上。不管复制多准确,除了编码,没有一个原子被复制过来。尽管如此,父亲依然骄傲地说“这孩子真像我,是我的亲生骨肉啊”。所以,通常说的骨肉,其实可能跟骨骼和肌肉毫无关系;或者说,那仅仅是骨骼和肌肉的后台编码。

顺着电脑文件复制的逻辑,假设这样一种情形:父亲的遗传信息通过高端设备扫描而获得,并根据获得的准确信息在另外的地方合成一个精子(一万年年后或许能做到),和一个正常的卵子结合,培养出一个试管婴儿。根据生物学上的“骨肉”定义,这个婴儿无疑是父亲的骨肉,虽然他身体的每一个原子都跟父亲都没关系。

在人类的本能中,根本就没有基因的概念。雄性的本能中,只有实实在在的交配,交配对象产下了婴儿。这才是骨肉,虽然这骨肉的物质基础和这假设的情形差不多。

按照中学的生物学知识,即孟德尔遗传学规律,我们的基因一半来自母亲,一半来自父亲。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发现这样的知识是不完整的,因为物理构架上地位相同的等位基因,并不具有同等的表达机会,所以后代的性状有的受母亲的影响更大,有的则主要决定于父亲。在哺乳动物中,有大概不到1%的基因是这样的。这些基因并不是随机地分布而毫无规律,据说人体大脑的认知能力主要由母亲控制,而食欲和性欲等原始功能则主要由父亲决定。由于等位基因表达的不对称性,才会出现有的后代酷似其母,有的酷似其父。

不管文化程度如何,我们都在讲常识,而常识背后的物质基础,则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人体其实就是一团结构复杂的有机物的组合。两团蠕动的有机物,其中一团的各种运动,牵动着另一团的神经,决定着另一团的运动。他们之间,除了间接的光子或电子的交流(譬如远远看着或看看对方的电子邮件)和可能的万有引力,连资深的物理学家也找不到其它形式的相互作用。这其中的工作原理,和最故弄玄虚的气功师说的也差不了多少。如果从生理和生化的微观技术来研究,这个过程可能跟光合作用的原理相似,光子撞击了视网膜,激发了电子转移,进而引发了体内复杂的连锁反应,最后导致其中的一团有机物的疯狂举动。

这两团东西,可能是生物学上的父子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可能仅仅是基于常规的逻辑(譬如交配关系),而没有什么物质基础。虽然我们知道他们可能有基因的传递关系,但他们不可能用眼睛或鼻子检测到对方的DNA结构或基因组合。如果在妇产医院护士给抱错了,他们也全然无知。

等到科学技术发展到可以检测两者DNA的相似性,他们可能去做亲子鉴定。做鉴定的动机,当然是对交配关系的怀疑,可能仅仅因为“妻子有一晚赌气回娘家过夜”。看过一篇报道,这个“仅仅”的事件让他坐立不安,“一家三口的鉴定次数已经有四五次之多。之所以要重复鉴定,是他对每次给出的99.99%以上系亲子的结论生疑,总认为真正的父女该是100%才对”。

除了人类的亲子鉴定,任何动物都没有能力鉴定自己的后代,但它们能根据环境或固定的逻辑做出“判断”。在影视剧中,精神病女子抱著枕头或洋娃娃作为自己的孩子。她们的逻辑或许没错,就是沿用了动物的基本判断,她们抱着不松手的物件,肯定是自己很熟悉的。从低等的昆虫,到高等的灵长类,这种情况基本差不多。在少年科普读物《昆虫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狼蛛这个笨蛋妈妈拖着它的卵袋到处走,长达三个星期之久。如果用软木球或线团做试验,把它的卵丸换下来,它也不会察觉。这个超级笨蛋妈妈,只要有东西在后腿敲打着就心满意足。

在漫长进化历史上,人是没有遗传学知识的。现代人类中的亲情,有时已掺和了一些文化的成分。一个弃婴多年之后通过亲子鉴定找到父母,可能依然会焕发彼此的生物学吸引力,而一般动物就不会这样。

这就是本能。生物学中的本能,就像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已成了科学家无知的遮羞布。当你看不到两个物体间有什么东西联系着,就说它们之间存在万有引力。力是什么呢?男女之间也有万有引力?亲子之间也是靠万有引力?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有这样的陈述,对动物的研究越深入,就会发现本能的成分越少,而学习推理的成分越多。在科学界和大众的普及知识中,对本能一词有严重的误解。不同知识层次的人,对本能有不同的认识,或者说,对本能的误解程度不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4394-998674.html

上一篇:奥运会上耍酒疯者
下一篇:南方的动物和北方的动物
收藏 IP: 60.209.124.*| 热度|

3 李颖业 陈南晖 霍艾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