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的教职头衔是: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天朝的教职头衔是:讲师、副教授、教授
社会主义英国的教职头衔是:讲师、高级讲师、reader、教授
其实美帝的教职系列最简单。从“助理”到“副”到“正”,就是一个自然的成长规律,从小树生长为大树。美帝大学里的实际情况也确认如此,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权利非常接近;纯粹从科研条件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三者几乎没有区别。当然,拿tenure的过程常常要淘汰掉三分之一左右(感谢yunmu网友的数据和邵鹏 的提示,见评论25和26),过程其实非常残酷。刨去被淘汰的之外,一半左右可以按部就班的升到正教授。由于美国助理教授的招聘标准很高,实际上,多数美国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在能力上的差别并不是很大。
社会主义英国体制下,讲师(lecturer)和教授(professor)在字面意义上完全不同,在要求上也有本质的区别。传统英国体制下,讲师有可能做一辈子,四五十岁的讲师司空见惯。一个系里只有极少数(一只手数过来)的正教授,可能一个大方向只设一个教授。比如模仿英式学术体系在国内建立的西交利物浦大学,环境系(10人)和数学系(70人)目前都没有(正)教授,生物系(15人)也只有两个教授。所以王善勇曾写过澳大利亚(英式学术体制)的副教授很大程度上等同于美国的教授,而英式体制下的教授大体等同于美式体制下的杰出教授。维基百科也承认此种说法(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ader_(academic_rank) )。在英式体制下,讲师升至教授更像一个“蛹化蝶”的过程,只有少数非常优秀的讲师才可以升任教授。由于教授的数量很少,英国教授在院系内部的影响力自然非常大。当然,这个趋势慢慢在转变,现在英国大学内的教授也渐渐多起来。香港高校早年学习英国设极少的教授职位,目前已经相当的美国化,教授也越来越多了。学术头衔也有通货膨胀,世界各地包括美帝都随随便便的给教授头衔,你没落的英联邦非不给就很难招到最优秀的人。
天朝的教职头衔是乱的。而且可以在同时具有不同级别的头衔。在有些学校里,设置青年或特聘研究员,对内是最低讲师衔(或者副教授衔),对外则称最高级的教授衔。我两年前曾去国内某校作报告,后来发现主办者在未经我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将我的头衔由讲师修改为副教授,而另外一个40岁出头的同僚则直接由西交利物浦的讲师被提成了教授衔,由此可见国内学术头衔的混乱和随意。虽然中文里讲师与教授在字义上差别很大,但天朝讲师的晋升很大程度上是自然而然的,并没有英国体制下所要求的化学变化;我朝学校内教授所占的比重应该和美国类似,教授的数量很多。近年来,随着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在很多国内高校实行非升即走制度之后,天朝一流高校采用的学术头衔管理办法实际上与美国越来越接近。不过整体上来说,我朝的学术头衔系统依然非常混乱。头衔高低,有没有编制,有没有研究生招生权,工资高不高,有没有决定自己研究方向的自由:这四项的各种组合在我天朝都有可能。在我朝可能存在这种现象,有编制可以招博士工资很高的教授依然没有决定自己研究方向的自由,在另外一个大老板下作小老板,经费控制在大老板手中,这在英美都是不可接受的。从这也可以看出来,天朝的学术头衔本身意义不大。在天朝找教职,需要考虑的是有没有招生博士的资格、有没有决定自己研究方向的自由、有没有经费使用的决定权、有没有合理的收入,以及有没有所谓的“国家正式编制”。而前述5点在英美体制下都是基本不需要考虑的因素。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孟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2469-99402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