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佳
说说中美英学校里的称谓(Mr,Dr,Prof,教授,院长,老兄) 精选
2021-12-13 08:54
阅读:49966

小时候学英语,发现英美管学校老师叫先生(MR)和夫人(MRs),觉得挺奇怪。那时候很纳闷,为什么不能叫老师?

后来读了大学。听英语老师说,在美国,博士(Dr.)是最高级的称谓。当年有个美国国务卿莱斯,一个女黑人。到哪人家介绍都是赖斯博士(Dr Rice)。于是便觉得博士(Dr)是全天下最牛的称谓,没有之一。

再往后,去美国德克萨斯州某三流州立高校读博士了。Email往来肯定要涉及到一些大学里的老师,称谓一贯用博士(Dr)。比如Dr Chen是德州大学健康中心的某位教授,Dr Jin是系里某位教授,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博士生是不能用Dr的,只有拿到博士学位的才可以用。博士答辩结束当天,博士导师照例会发一封祝贺信。以Dr.开始,祝贺某人博士顺利通过博士答辩(终于拿到Dr的title了,并第一次使用)。听说不少美国人读博士都是为了把title从Mr换成Dr。虽然可能戏谑的成分居多,但也确实反映了Dr这个头衔在美国社会中的分量。

后来去了美国波士顿某高校做技术员,发现风气突变。叫教授都直接叫其 first name (名),比如Peter,比如John。根本不用title。刚开始还挺战战兢兢,但后来也习惯了。比如,作为一个小小技术员的我,给研究所所长乃至诺贝尔奖获得者写Email,开头也都是Dear James,人家给我回Email也是Dear Jia。这种平等的感觉非常好。

再然后回国了,入职西交利物浦大学,一个英式高校。学校里的称谓又变了。英国体系里,教授(Professor)可以用教授头衔(Prof),教授以下的副教授讲师只能用博士头衔(Dr)。换句话说,英国体系里,Dr是低于Prof的,而且教授不会用Dr。美国似乎不是这样。美国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应该完全可以用Prof头衔,正教授用Dr头衔也司空见惯。不过在Email写作和日常交流方面,我们学校倒是和波士顿的高校一致。都是first name就好。就是给校长写信也是如此。这一点,我非常欣赏。

另外一个情况是,回国了还有一个中文的语境的问题。我一般习惯于叫同事“老师”,比如李老师,刘老师;但不少人习惯叫学术头衔,比如“吕教授”,还有人喜欢叫行政头衔“王主任”、“张院长”、“曹校长”等等。尤其是行政头衔,似乎是国内交流最常用的称呼。当然了,喜欢被叫博士的也有。比如我认识的某成功企业家,非得让别人叫他“王博士”(而不是“王总”或者“王董事长”)。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情况是,在一些环境里,彼此称呼只叫名(first name),比如,晓明,志玲。最开始看到这类称呼我常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分不清自己是在英语环境还是中文环境,比如:“德刚的报告非常精彩!”“祝贺云长和翼德!”。现在也慢慢习惯了。好像这类中文称呼在学术圈高层的海归里比较常见,明显是前述通行英文称谓体系的直译,可能是这帮人想要其中文称谓体系和英文称谓体系取得一致。

现在也算是主任了,有了一点点权力。前两天系里招了个老师,每次给我发信都是Prof Jia,有一种距离感。(如果是八九年前,我会觉得这是个语病,Title后面一般接姓而不是名。后来发现这种title后接first name的还是挺常见的,可能是习惯用法,不是语病。)。我前两天回他,Just call me Jia。能够建立一个彼此叫对方名(first name)的环境,远离行政、级别等的影响,至少在某种形式上体现彼此的平等,应该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不过,习惯的力量也很大, 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是必须的。

现在,跟当年在Texas的老师发email还是叫Dr Chen(突然改叫first name还是觉得不太妥当,即使更通行的惯例似乎确实应该如此)

给其他美英同行和自己学校的同事同学(下到本科生、技术员,上到欧美的院士)发email都是 直接叫其first name,比如James,  Xiaofei (这是我最喜欢的方式,也是目前所工作的学校里通行的方式。两者一致还是挺不容易的)

给国内著名学者发中文信,按照国内惯例,叫教授,比如刘教授、马教授。 (如果是英文信,我会称呼其first name,比如Nanshan,Youyou。所以,对国内的人,我给其发中英文email里的称呼是不一致的,对应于中英文体系下称呼文化的不一致。这块其实比较微妙,也许我做的不太合适。

给那个喜欢被叫博士的企业家发微信是“王博士,您好!”(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又不是要讨论学术问题)

中文日常交流都是“刘老师,王老师”。只要想的起来,也愿意优先叫人家的官职,比如刘校长、马院长(但经常给忘了,有时候也会叫混,前两年还是刘主任,突然升了院长,但习惯还没改过来。)

给混学术圈的兄弟们发消息都是“陈兄!”,“苏兄!”

称谓还是挺重要,有时也不敢太草率。

******************************************

系列博文

西浦17:当年为什么选西交利物浦的教职?

西浦16:2020年的留学形势

西浦15:本科教育:揠苗助长、功利主义和时代变了

西浦14:同一天收到两封哈佛录取信

西浦13:中美英三国教职头衔序列比较

西浦12:有时候倒真的希望自己只是一个卖文凭的

西浦11:西浦申请省重点学科的过程

西浦10:本科转专科政策的英国版本

西浦9:世界著名高校的门槛

西浦8:国内全英文授课的问题以及个人看法

西浦7:忍不忍心见又一位青年才俊沉沦?

西浦6:学校对学生是不是狠了点?

西浦5:2015年令人振奋的三件事

西浦4:利物浦大学简影

西浦3: 八万一年的学费到底值不值?

西浦2:简单盘点国内的中外合作大学

西浦1:前五届毕业生去向还不错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孟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2469-131631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