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cyzm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cyzm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博文

留美经历在我价值观上的三个印记 精选

已有 22108 次阅读 2021-1-13 14:10 |个人分类:私货|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日子过的飞快,转眼间回国已经八年了。和当年的朋友聊起来,感觉曾经在美国的日子恍如隔世。我个人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记忆力极差,美国相关的记忆留下的越来越少了。趁着还没忘光,写写留学美国这段经历在我思维方式上留下的三个重要印记。这里并不是想说美式的方式有多好,只是想说中美在处理问题时的一些不同角度,并不想说对错。


第一:主动性思维

当年准备留学时第一个比较鲜明的记忆是关于美国签证的申请。我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当老师的这七八年没有听说一例学生申请美国签证被拒签。新一代大概想不到,不过二十年前,美国签证拒签还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有人4000(签证四次),有人8000(签证八次才过)。当年读徐小平的《图穷画梦录》,里面提到美国签证的申请哲学:不是签证官要从你的申请材料里找出拒签你的理由给你拒签,而是你要通过申请材料说服签证官给你发签证。寥寥两句话,谁攻谁守说的清清楚楚。非常有趣。

后来,在美国呆久了,发现美国社会对主动性思维的要求无处不在。

学生想上什么课上几门,自己决定。有人本科2年毕业,有人8年不毕业。我知道的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某研究生一个学期选了8门课(一般情况下是3门)。

想拿什么学位,转校转系转专业都超级容易,很多时候是走形式。自己比着项目要求,自己选课就行了。

没有研究生保送这回事,想读研究生要自己申请。不申请,学校老师没人管你。

没有统一宿舍,自己找住宿。

上课不到,作业不写,老师不管你,直接给不及格。

总之,一切都靠自己计划,一切自己把握。基本没有人在屁股后面跟着你。

回国后,我对于学生也基本按照美式的逻辑来要求:我非常希望看到学生的主动性。某种程度上,认为主动性比优秀更重要。

比如博士生,我希望学生明白,读博士是为了他们自己,不是为我打工。

我从来只和学生解释为什么一些事应该做,但从不会实际的强迫学生做(比如打卡签到)。个人认为,在主观不认可的情况下,外界的被动驱使几乎没有任何正面意义。如果学生拒绝按照我的提议做,我也会很高兴的接受,并配合学生的主观判断。

有人反映说某些导师不合格,无法指导博士生做研究。我的回复是:博士生导师从来也不需要合格,博士导师本来就是打酱油的。学生自己必须是一名合格的博士生,导师如何无所谓。(这段话略微有点过了,但是大家看个意思吧。这么说主要是说给学生听的。)

做专业负责人的时候,我也想过要弄一个强化计划。就是找一些优秀的学生特训一下,刷刷科研经历和强化一些课程,肯定对后面的研究生申请带来不小的优势;可后来还是决定作罢。我不想要学生被动的优秀(老师提供课程,老师提供项目),我要的是学生主动的优秀(学生主动追求知识,学生主动寻找科研的机会)。尽管两者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但我认为有本质的区别。

毫不客气的说,在所有的品质里,主动性(proactivitity)是我最看重的。


第二:对直觉和感觉的尊重

美国人和国人的一个很大区别是是否尊重直觉。我们看美国电影基本都能看到。美国电影里经常提一个gut feeling。你的内心告诉你是什么,你相信这种感觉,然后跟着感觉走到死,绝处逢生,力挽狂澜。故事里打打杀杀,狂轰滥炸,生死离别,很热闹;但基本没有逻辑,只讲感觉。这个东西很有意思。

说一个记忆很深的例子。有一段时间美国闹恐怖袭击,人心惶惶。某公共场合里贴了一条警察局的提醒:“如果你感觉周围环境有什么不对劲,即使你不知道到底是哪里不对,也请告诉我们。”很有趣不是吗?只要感觉不对劲就可以报警了,国内大概不会鼓励这么干。

直觉和感觉在国内一般不认为是一个好词。国内的体系一般要求客观化。但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对直觉有足够的尊重。直觉应该是对现有逻辑体系的一个补充,类似于女人的思维方式是对男人思维方式的补充一样。直觉大概率是智力的另一种体现,放弃(或避免)使用直觉本身其实是一种自废武功。

和学生讨论科研项目的时候,有时候我会直接说我的主观感觉是什么,并且并不觉得用主观感觉评价科研成果丢人。说完主观感觉后,当然也有必要思考这种主观感觉背后的客观原因是什么,客观上如何改进,但这并不是永远必要的。如果学生告诉我他们如何感觉,我会尊重他们的感觉,但会引导他们把感觉实体化,指导客观的进一步行动。

美国大学和研究生的课程成绩,你写一份五十页的报告交上去。教授花2分钟翻完,凭感觉给一个分数,就是这么潇洒自如,实际上都是凭直觉在给分。我目前判作业基本都是按照美国的路子结合英式的要求走:看两眼基本决定作业给多少分,然后写完冗长的具体意见后,可能会在这个分数上下做一点微调。

最近很火的“去四唯”和“去五唯”问题,按我的路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加一个主观评分。具体的,可以让申请人写一段1000字的项目陈述,重点谈经历、谈困难、谈感情,然后评审人凭着直觉给一个主观评分。即可。(整个过程类似于留学申请中软性的 personal statement 对硬性 CV 的补充。)


第三:对多元化的尊重。
这个就说来话长了,有机会再说。

如开头提到的,这里只是写写留学美国这段经历给我留下的三个影响。对我个人而言,这种感觉非常有趣。当然,在国内的大环境下,上面三条思路使用的风险可能也不小。国内整体制度设计比较流程化,留给主动性操作的空间其实比美国要小不少。提感觉和直觉在很多时候更可能会犯了大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2469-1267025.html

上一篇:新一代有钱人、注定失败的项目等四则
下一篇:当年为什么选西交利物浦的教职?
收藏 IP: 180.208.58.*| 热度|

58 郭战胜 鲍海飞 王善勇 周忠浩 曾杰 刘立 王立新 杨金波 武夷山 王伟 刘玉仙 文克玲 黄永义 张江敏 王安良 张红光 李毅伟 康建 丁凡 任文龙 朱志敏 文端智 陈志飞 冯兆东 王恪铭 王学界 查宏光 胡泽春 张波 江克柱 冯圣中 关勇军 徐海波 史晓雷 梁洪泽 王明明 李东风 吕振超 许培扬 黄河宁 刘永和 高友鹤 刘良桂 雷宏江 岳建军 韦四江 唐凌峰 徐旭东 于金 汪晓军 段含明 赵凤光 罗娜 杨雅辉 杜占池 周兵兵 焦阳 杨立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