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cyzm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cyzm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博文

学生拿到教职(临行叮嘱他三句话) 精选

已有 27886 次阅读 2020-11-27 13:12 |个人分类:学术圈|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博士生C的科研产出相当优秀,好几篇论文在我的团队里都是突破性的。他的博士答辩我故意找了一个欧洲科学院的院士做viva examiner,并且不出意外的,他的工作得到了欧洲大牛的高度评价。

他教职找的也非常顺利,拿到几个不错的位置,最后,放弃了某沿海985,决定入职离家不远的一个普通省内高校的人才岗位。据说是40万年薪,100万启动经费,70万的房补和3年没有教学任务。——作为一个没有博士后经历没有海外经历的fresh PhD来说,这种待遇应该已经非常难得了。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给这了位学生“正高”职称,其实已经超过他的导师——我自己其实也才是副高(副教授)而已。当然了,职称这东西其实挺乱的,参考意义也挺有限。记忆中我上副高的时候(2016),麻省理工学院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张锋也不过才是中级职称(助理教授)。

************

学生马上离校了,那些常规的婆婆妈妈的内容就不提了。这里只捡重要的,嘱咐他3句话。每一句都都有我自己和熟人的经历背书,说句句是血也不为过。

一:“趁热打铁,在之前积累的科研成果凉掉前出新的成果”。身边有好几个同学在其科研生涯的某一阶段实质上都是领域的引导者(有可能当时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占据着非常好的身位(坑位)。这个时候如果他们能够乘胜追击,维持高水平的科研产出并不难,甚至有很大的可能取得突破进入更高的层面。但是,这些同学都因为各种原因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过了三五年,等到他们想要回归领域的时候,突然发现之前占据的有利位置(坑位)全部被别人占领了。三五年的时间足以让之前的研究成果凉透,再想重新开始何其难;即使再努力,也很难回到当年的引领者地位了,因为领域内的坑位已属他人。我的这位学生自己非常努力而且非常幸运,博士阶段就占据了两三个科研的小土包。这是极为难得的事情。这几个科研的碉堡(土包)万万不要丢失。独立后,亟需用新的优秀成果巩固已有的坑位。“巩固已有的坑位”比“夺取或创造新的坑位”在难度上要低一个数量级。

二:“注意收集各类学术资源”。在学术圈里提资源是一个挺跌份的事情。但是资源(这里泛指身外的所有与科研相关的成分,包括学生、仪器、人脉、平台、领域大势等等)实际上非常关键。学术圈里有不少小明星(这里不谈学术圈的超级巨星,因为没有普遍意义,也没有多少参考价值)。这些小明星的科研产出可能是你的10倍,但这些人的天赋其实只不过比你略高一点点(1.2倍)甚至与你在伯仲之间,10倍科研产出其实是靠10倍的资源堆出来的(比如,5倍的人力,1.2倍的平台,1.2倍的connection等等)。早点建起自己的团队,找到得力的学生,构建自己的技术体系和合作盟友非常关键。而尽快招揽优秀的学生进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三:“谦虚、谨慎、低调”。有优秀成果的年轻人难免自以为是。所谓“小马乍行嫌路窄”。见过不少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入职后觉得同事的科研产出(或者水平)不如自己,言语不敬的。这种人后面大多要吃苦头。博士阶段的优秀给了青年教师足够的自信,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拿了教职之后创立自己的实验室品牌的考验依然非常艰巨。工作环境的办公室政治很可能非常复杂,新入职的教师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和低调,这是保持自身工作环境平稳安全的好方法。

上面三句话已跟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提过多次,相信学生应该已经理解到位了。其实我在最后还想加一句话:“以真诚之心对待学生、同事、同行和自己”。但这句话解释起来就说来话长了。暂时放在这里,以后有机会再解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2469-1260114.html

上一篇:如何建设二三流大学?(是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
下一篇:新一代有钱人、注定失败的项目等四则
收藏 IP: 58.208.15.*| 热度|

78 刘立 王茂清 周健 陈万浩 阳华杰 信忠保 郑永军 王超杰 肖雄新 史晓雷 任文龙 雷宏江 党冉 李学友 张立伟 黄永义 宁利中 张红光 尚可可 王鹏 熊建华 李可 岳建军 杨杰 武夷山 马臻 朱志敏 文端智 姚远程 陈新平 李岩 郭战胜 曾杰 曹俊兴 郑强 雷涛 左小超 朱鸿源 黄健 孙长庆 蔡宁 周阿洋 刘辉龙 杨正瓴 邵宇飞 吕忠 程少堂 王从彦 高建国 杨顺华 刘山亮 胡晓攀 朱兵 吴明火 张启峰 张忆文 晏成和 王启云 李星苇 刘全生 李得建 徐骁青 吕泰省 薛克雷 刘志平 赵明刚 赵志宏 吕振超 张刚 何媛媛 国际科学编辑 苏金亚 杨金波 黄仁勇 关蕾蕾 饶东海 张鹏 陈明晓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