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萃智小白阅读笔记: 走进工程学

已有 1675 次阅读 2020-7-8 21:41 |个人分类:物流信息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从弹弓到好奇号火星车,工程学史上的250个里程碑,静听马歇尔.布莱恩慢慢道来~

马歇尔.布莱恩(Marshall Brain)是谁?

他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博闻网(How stuff works)创始人,不仅如此,他还是国家地理频道王牌节目The Factory Floor的主持人。

那工程学到底是什么?

埃及的金字塔是如何修建的?

还有长城,怎么可以修那么长,保存那么久?

还有万维网,它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还有还有,关于地球,人类和火星,地球的环境如何保护,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人类如何移民到火星?

       如果你想知道答案,那就和萃智小白一起进入爱希丽时光隧道,寻找布莱恩,让他带我们一起跨越时空,开启工程学奇妙旅行~

【萃智小白的疑问】

  工程学到底是什么?

  嗨,您好,欢迎光临工程学世界。

  请环顾四周,先观察下你周围有什么东西? 它们是否都和工程学有关呢?比如,你现在耳边响起的音乐,正在看的书,前面摆的那杯玫瑰普洱茶,还有正默默支撑你的桌子和椅子……在它们的制造过程中,工程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比如,正拿在你手上的手机,旁边服务员正在使用的咖啡机,收银电脑。你头顶正工作着的电灯,正播放着音乐节目的电视机。这些电子产品的出现要归功于特定领域的工程师,比如电子、软件和机械工程师。

     走到户外,你还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偶尔抬头,你还可能看到一架飞机越过头顶。在你脚下的路面还隐藏着一些污水管道,电缆线,地铁通道,所有这一切,当然也都与工程学有关。

     还有一些,你看不到,但却真实环绕着你的无线电信号,让你的手机可以轻松连接到周围的WiFi热点,蓝牙设备,甚至遥远的卫星~

    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所有让我们感到舒适或者头疼,或者便利,或者麻烦的设施设备,都是一群不可思议的名叫工程师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他们都是工程学的缔造者,践行者~

     在开启这次神奇的工程学旅行之前,我们需要先帮助萃智小白解决一个困惑他许久的疑问: 工程学究竟是什么?

    布莱恩发现,兰登书屋出版的《韦氏词典》对工程学这样定义的:“对像物理和化学这样的理论学科进行实际应用的艺术或科学,如制造发动机,建造桥梁、建筑物、矿井、船舶和化工厂。”而在《梅里埃姆-韦伯斯特大学词典》还有另一种定义: “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属性和能源,做出有益于人类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应用。”除了应用这些工具书外,布莱恩还建议我们可以去工厂和大学看一看,找一找与我们周围观察到的东西有关的工程实践活动和学科。比如对面操作间里摆放的各式美味蛋糕,他们来自某食品加工厂,这个加工厂不仅仅生产糕点,还会生产一些出门方便携带的米饭,面条,干果等。而在我工程的成都信息大学,可以发现有很多工程类学科,比如物流工程,工程管理,控制工程,金融工程,电子工程,环境工程,软件工程等。

     虽然我们周围所有使用的人造物都属于工程学,但是稍加观察不难发现,有的东西制造起来很简单,比如一把椅子,而有些可能很复杂,比如汽车、飞机、计算机。

     缔造工程学的工程师们不仅仅要创造这些东西,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他们还要尝试着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材料和人工的浪费。比如,穿在我们身上的衣服,最早是通过种植棉花、采摘棉铃、剔除种子、纺纱、织布、染色、晾晒、设计、裁剪、缝制而成的。后来,伴随着拖拉机、收割机、纺纱机、织布机、印染机、缝纫机的出现,每道工序都被尝试着机械化、信息化甚至智能化,这些都是工程师的功劳~

      还有一个问题,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工程师,工人有何区别?科学家的任务是观察和发现自然界的奥秘,比如观察太阳光,使用数学方程来描述光的性质,尝试制造透镜,而发明家则会利用光的性质和科学家研制出的透镜创造出望远镜或显微镜这类光学仪器。接下来,如果想要大规模制造这些光学仪器,就需要企业家进行资源组合,工程师进行构思设计,工人进行实施和运维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0919-1241194.html

上一篇:萃智可拓创新之旅:汽车自动化标准
下一篇:[转载]可拓学基本知识讲座5-8讲习题汇:发散树、相关网、蕴含系、分合链
收藏 IP: 117.136.63.*| 热度|

1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