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第一次接触大环内酯开始计算,已经在这个领域14年半了,虽然研究兴趣在不断转移,从最初的工艺研究到合成方法学研究,再转而投入构效关系研究,进而开始研究新靶点新作用模式,但万变不离其宗,我没有离开。
但研究时间长了,心里不免痒痒,最近两年逐渐琢磨什么时候写篇综述,但始终有些畏难心理,不敢写,怕写不出纲举目张的感觉,怕写不出新意来。这个领域有些非常好的综述,是“老人”写的,有些材料甚至是内部材料,即公开文献是找不到的。在大环内酯研究中,应该说主力还是制药公司为主,充斥大量的专利文献,这是基础研究里面所不常见的。
常常看见一些研究生把开题综述拿去成功发表,不禁为之所骇然。想写综述久了,好事就上门了,Current Topics in Medicinal Chemistry去年5月7日写信告知我拟出抗菌药物的综述专辑,要求我能否写篇自己领域的综述,7月20日交稿。不禁欣然答应。虽说日子很紧张,但是由于近学期末,教学等事务还是缠身难以动笔。自己多年养成写作习惯是脑中构思框架,不轻易动笔,一动笔必然如上发条一样快速写完。许多论文动笔其实就是两三天,好在没养成先中文后英文翻译的习惯,直接挥就;然后冷处理一周拿出再修改,经验告诉我刚写完的东西自己是挑不出毛病的。
尽管答应了,但一直到本科生答辩完毕,6月中自己开始动笔,QQ签名变成了“写综述中”,当年老同学还不解,这还要亲自动笔写,研究生干嘛呢?一动笔才发现困难还是估计不足,虽说大部分文献自己非常清楚,但还是少数文献由于不在自己研究兴趣范围内,已然忘却,需要重新阅读。就是很熟悉的文献也需要语言组织,挑出文献的贡献和重要成果也需重新阅读。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献还需要反复揣摩,看看是否在他人综述中有些别人忽略的重要细节。文献的阅读是第一关。
接下来就是组织,借助专业文献软件该工作变得相对简单些,但是在某一小结内先写还是后写还是费思量,尤其是谁写开拓的贡献不敢弄错。有人说看看谁先发表的不是很容易么?呵呵,制药领域的特点肯定是现有专利后有论文(甚至没有论文),日期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好几次几乎是同时发表。不过好在大部分比较熟悉,有迹可循也不是难事。一些文献非常重要,可能在不同地方反复引用,感谢文献软件,不然光这个编序号就能把人整疯了。
在写综述,特别注意了几点:
1)由于制药的特点,编排基本按结构修饰部位分门别类;但是常常遇到组合修饰需要考虑放在那里论述?2)注意是否有公认的构效关系结论是否被后来推翻的?当初导致错误的结论之原因在何方?3)是否有新的药理学突破,以及晶体结构解析突破?这些可为以后合理设计奠定基础?4)自己的贡献不夸大,但也别不好意思拿出来。5)自己认为今后的重点方向需要表述出来。6)中国期刊论文也要引用,这是推广的一个机会。
考虑到工作量实在大,所以一些结构式和表格还需要研究生的协助。后来发现这里也是错误的高发区,比如结构多一个基团少一个基团的,表格数字错的;这些多是copy后未尽全部修改惹的祸。
还剩一周时候,编辑来信提醒,自己觉得写完没有问题,但是肯定有许多瑕疵没有时间不能揪出来,就要求延期两周,这个后来证明是正确的。我不断打印原稿,70多页啊,每一版都有许多错误,有语言错误,有结构错误,也有修改二次引入的新错误。
慢慢的,自己也有些疲倦了,每回都觉得应该快没错误了,但每回都揪出一小撮。后来原稿越看越快,主要是太熟了,我尽量想法每次角度不同,比如这次主要查语言,下一次主要查结构,再下一次主要核对原文表格数据,或者主要看看细节,比如化合物的编号是否按顺序,这可是我最初最害怕的事情。根据化合物出现的先后,编上数字,便于文章中引用。但往往修改后就会面对重新校对的海量任务。我采取的策略是先用原文的原始编号,不编数字。待文章改得差不多了,顺序基本不会变时候,再全文按顺序编号。尽管如此,肯定还是会在后续的修改免不了重新编排的麻烦,不过少些改动而已。
尽管要求研究生检查错误,但是自己还是做到了事无巨细,每个方面自己都复查了好几遍。不过再投了初稿后,我还是发现了几处错误,只好等同行评审后再修改吧。
综述邀稿不是等于不需要同行评审,事实上审稿人还需自己推荐。我就推荐了这个领域做得好的四个专家。后来无意发现有一个还真是我推荐的。原因在于该美国人在PDF上修改后自动留下了电脑注册的用户名。他认为“It is a thorough and thoughtful addition to the macrolides review literature, and up to date as well. The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are good, and the level of detail appropriate for this chapter. ”另一专家也认为“The discussion of 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 is sufficientand important,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macrolides presents clearly to readers. ”
该论文已经在2013年12月份发表。有兴趣的可以看下http://benthamscience.com/journal/contents.php?journalID=ctmc&issueID=119030。
大功告成之日,其实倒反而一点不兴奋了,倒有些解脱的感觉,哦终于结束了!虽然综述很费时间,但也是对自己夙愿的一个告别吧。由于综述文献截止到去年7月,投稿之后到12月发表的几篇无法再评价和引用,也是小小的遗憾。
以此纪念。
相关专题:论文写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梁建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1231-76051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