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以来的几年里,由于意识到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对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对国家科技创新事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我因此开始关注科学教育。既参加了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咨询和审阅,也到过全国上百所学校和科技馆讲过科普报告,接触过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孩子。我发现,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问题也越多。他们就像海绵一样,充分吸纳新知,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可以尽情地描绘,让我充满了动力。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就越少,越不会提问题,这又让我感到忧虑。
教育应该启迪智慧。好的教育,会让人生充满可能性。但是,灌输式的教育,功利化的教育,不但不会带来智慧,反而可能把人教傻,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特别不利于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而这种创新创造能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我在乡村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做报告的时候,老师们对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科普报告能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因为现在很多孩子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这让我常常有一种无力感,因为短短两个小时的报告,除了能为他们打开一扇窗,为他们枯燥的学习带来一丝新鲜感之外,能达到的效果其实很有限。
科学是反直觉的。我们以为夏天热是因为地球离太阳近了,冬天冷是因为离太阳远了,实际上某个地区的冷和热,并不取决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主要还是取决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直觉告诉我们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但实际上太阳并不会升起,而是地球每天自转导致的错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方法的掌握,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学会观察、动手实验、分析测量、数据统计、得出结论、归纳总结等,用证据说话,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实证思维和理性思维,是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的掌握,都需要以知识为载体进行反复训练,这就是科学教育中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关系。掌握科学方法,将使他们终生受益。而缺少了科学的教育,只能算是经过了培训,还没有达到授人以渔的教育目的。
遗憾的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成长的时候,没有好的科普图书,也没有经受过科学的启蒙。所以,至今仍然对科学的本质理解得一知半解。甚至在我们的科学家同行中,有些人虽然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但并不思考什么是科学、为什么要做科学、科学究竟有什么用等关键问题,搞不清楚科学与技术、科学与工程的区别,自然会制约科研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科专业分得越来越细,每位专家都只能了解到自己关注的某一个领域,对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极为有限。但是,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而言,他们并不需要太细致的专业知识,而是要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种基本素养、作为通识教育来掌握。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普图书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密切合作,相互妥协,来实现这样的目标。
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一套好的科普图书,需要涵盖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等各个领域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且与学龄前和小学低幼年级的科学教育相衔接,有助于孩子了解不同学科的核心思想和研究内容,全方面了解科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儿童科普图书根据孩子们的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规律,对科学内容进行递进式编排。这种科学阅读分级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尤为必要,有助于他们获得阅读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在阅读中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儿童科普图书不要仅仅局限于展现各种新奇的事物,要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孩子探索未知。要根据孩子们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索的本性,通过翻页、折页、镂空、洞洞等复杂的图书制作工艺和设计,打破静止不动的阅读模式,让孩子们一层层掀开,一层层探索,逐渐逼近真相、获得新知;要以专业团队进行创作、专业编辑加工打磨、专家学者审核把关,确保科普读物的高质量。
同时,我也非常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科学教育团队参与到原创儿童科普读物的创作中,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更好地满足中国孩子们的需要,甚至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