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我突然意识到我在科学网开博快一年了吧。于是,这篇博文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写作,到今天正式发出,用了一个月时间,这是我写作博文以来,时间最长的一篇了。12月14日,对大家是个平常的日子,但对我的博客,是周岁纪念日,也许会像自己的生日一样被我记住。祝周岁快乐!
我自以为自己是一个比较时尚的人,总愿意尝试一些新生事物,但在开博这个问题上,我不得不说,我落后了,甚至落后于自己年仅11岁的儿子。儿子在他读小学二年级,也就是7岁多的时候,就开博了,成了新浪网上的一名“新新博主”,那是他们在班主任老师的要求下开的,他们全班同学都有博客呢。开始呢,他写博客,需要我的帮助,因为他当时识字不多,会出现许多错别字,我要帮他修改,同时也要适当润润色,因为许多句子也不通顺的。为了鼓励他,我也要注册一个用户名,上去评价评价,这算是首次开博,但从来没有真正写过自己的博文。
由于看儿子的博客,有时候也会顺便看看别人的博客,但觉得内容无病呻吟的多,也实在提不起多大兴趣,一直渴望找一个地方能适合我写一些读书人的体会和感想的地方,特别是在空闲的时候能写一些文字帮助年轻的学者和初涉研究生涯的学生。后来,邮件中收到一封门特网的广告信,我就上去看看,觉得这个地方还不错,好像是为读书人准备的,我就注册了,并开始写作博文了,但是这个网站的访问人数实在太少,辛辛苦苦撰写的博文很长时间也无人问津,由于缺乏互动,很快就失去了写作的欲望,这个网站也可能是因为访问量的问题,好像已经关闭了,因为我后来尝试登录过好多次,都没有成功。本来想将那里的一些博文转过来,看来也不可能了,我也没有兴趣将写过的东西重新写一遍,因为没有了当时写作的感觉,还不如不写。
认识科学网,是从寻找文献开始的,当时只想找一个能及时下载Nature和Science周刊全本的网站,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科学网BBS论坛(现在叫群组),可是刚注册,没有足够的金币和活跃度来满足自己的下载欲望。经过摸索,发现发表好的东西供大家下载可以赚取金币,于是我在自己的电脑上翻箱倒柜,硬是从自己的故纸堆里找到了一些让大家有下载欲望的东西,上载上去,帖子大多都收精了,果然自己的金币增长很快,威望、金币、活跃度和积分都同步增长,哈哈,再也不用担心下载的时候金币和活跃度不够了。在翻阅帖子的时候,有时候会看到一些推荐过来的博客文章,我就顺着链接过来看看,哎呀,这不是我理想中的博客网站吗?于是,在2010年12月14日,我成功注册了科学网博客并开始了我的第一篇博文《开始我的博客之旅》。其实,当时对写博文完全没有感觉,自己也没有信心,于是在博文中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至于能坚持多久,其实我现在还真不敢说大话。”我很奇怪,这样一篇博文,后来还有朋友推荐和评论,我想是他们好心的鼓励吧,谢谢他们(hcy98765和hujianbo)。果然,牛皮不能瞎吹,很长时间也没有写出什么东西,在半个月之后,又在故纸堆中找了一些东西写出来,甚至将以前发表在其他网站的文章找出来,重新贴在这里。重贴的第一篇博文《从研究生导师角度看如何备考》得到了编辑的认可,给了一朵大红花,并被推荐到论坛,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于是,在2011年新年开始的时候,我就一天发了好多博文。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有,完全没有一个风格和主题,这个时候我只管写,基本不看别人写的博文,也从来不参与任何评价,也不结合任何时事和热点问题,受到的关注非常少,兴趣慢慢再次减弱,半年多时间也没有写多少新的博文。
8月22日,接近基金发榜之日,我突然觉得有必要将我对自然科学基金的认识和感受告诉给年轻的朋友们,于是一气呵成,完成了《冷眼看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中标》这篇博文。在回复评论中,发现大家对基金申请的一些政策和技巧不是特别了解,虽然网上类似的介绍很多,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于是连续写了好几篇与此相关的博文《给多年申请自然科学基金未果的人支一招》、《也谈中国基金评审制度的改进》等。由于这些博文都被推荐,赚了许多的点击率。这同时让我受到了鼓舞,觉得确实有必要与年轻朋友们分享一些自己摸索的经验,对有些观点也需要表达自己的立场,特别是有些博文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或者广泛讨论,非常有成就感,看来这是结合时事和热点讨论的结果吧。8月24日,收到科学网博客编辑方芳的一封邮件,邀请我作为嘉宾参与《2011年基金放榜:你中了吗?》的在线访谈:与科学网网友就基金申请及评审的经验体会、基金制度探讨等相关话题进行互动交流。我看那个时间我正好有空,满口答应了。这次活动很成功,我也非常自豪,后来科学网为了表示感谢,还特意送了我一份无线键鼠套装小礼品。看到同为嘉宾的唐老师收到礼物后发的博文《在线访谈的记忆与念想》,我也附和了一篇《也秀秀我收到的礼物》。这个礼物我很喜欢,就是鼠标电源没有办法关闭,开始感觉可能很费电,用了一段时间,发现也还好。我现在天天用,键盘手感真不错!
由于讨论关于自然科学基金方面博文的高点击率,我在排行榜上的速度似乎上窜很快,一个月之后,又收到了科学网博客网的来信,告诉我“打算将您加入特别推荐栏目,不知您是否方便提供一张清晰一点的照片”,正好要赶去上课,我没有看清楚谁给我的信,以为是谁发来的垃圾邮件,我就发了封信当场拒绝(垃圾邮件好坑人哟,每天收到如此多的垃圾邮件,我都有点儿神经质了)。上完课回来,再看一遍邮件,发现我误解了,赶快写了一封道歉信。我想当时科学网编辑收到我的前一封邮件,一定觉得很奇怪:这个家伙怎么这么不知好歹呀?这里再次道歉。再后来登录,就看到“欢迎您回来,博主委员会lionbin”,非常自豪!
再之后呢,发博文几乎成了我的一门必修课了,科学网博客也成了我每天必上的网站了,有什么感想都想在上面说说,看到一些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也想凑进来聊聊。谢谢编辑的厚爱,许多博文设为精华,还有一些被推荐到头版头条,更多的朋友阅读到了我的博文,经常上来的时候就有许多朋友要加入好友,我一律同意,这里顺便也感谢各位朋友的厚爱了。我现在还不知道是否好友有啥差别,谁能告诉我呢?由于被推荐的博文多了,虚荣心开始上升,每次写的时候都希望被收入精华,都希望赚取更多的点击,为了吸引眼球,有时候在题目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种虚荣慢慢演变成一种压力,我感觉到这种心态开始扭曲了,必须赶快纠正。这是一个悖论呀,发博文本来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阅读,更多的人来参与讨论的,如果无人关注,那也就失去了公开发布博文的意义。可是,关注的人多了,又要用更多的时间来参与讨论和回复,甚至引来不必要的争执和矛盾,而我这个人呢,是逢评价必回,给自己也找了不少麻烦。在这方面我应该好好向科学网的一些博客大家学习,他们有些人从来不理会别人的评价,当然也从来不回复。真的,我好羡慕他们。在对待电子邮件方面,我似乎也有这个问题,不管是与谁进行邮件交流,最后一封有实际意义的邮件总是从我这里发出的,有时候学生一份简单的邮件,我也会花好大的功夫回复,内容比他们的原邮件要多得多。
现在我悟出来了,博文必须认认真真地写,推荐不推荐是编辑的事儿,与我无关,除非有特别的含义文章。我曾经有篇正好与其他博主意见不一致的博文,他的被推荐了,而我的却被忽略了,我就给编辑发了个短消息,说明这篇博文的意义何在,很快就被补上推荐了。最近又有一篇科普博文,写出来是想纠正一些混淆视听的报道,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阅读到,发出来后马上给编辑投条,要求推荐。编辑还真得很给力,帮忙推荐了,谢谢!有些博文觉得不可能被推荐的,就是一个随笔而已,随便写写做备忘的,没想到居然被编辑相中了,逼得我不得不对文章再次进行润色和加工,甚至补充更多的材料,要对读者负责呀,谁让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呢。最近看到网上有人撰文,义愤填膺地对科学网编辑的推荐标准提出质疑,我觉得这其实没有必要。编辑有自己要主导的方向,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相信任何人做这个工作,都不可能令所有的人都满意。其实,从推荐的文章来猜测,这个标准应该为:热点讨论的时事文,科研教学的牢骚文、文笔优美的小散文、照片丰富的配图文、通俗易懂的科普文,对于过于专业的论文,由于编辑无法辨别其科学意义,所以推荐比较慎重,而我自己比较赞同这个标准。不过,似乎目前的精华博文=推荐博文,其实,从词义上理解这两者应该是有很大差别的。我这里提个建议,这种可被编辑进行操作的博文,是否分成3类:热点、推荐、精华。“热点”当然是结合时事和博客网站当前最热的话题啦;“推荐”是从编辑的观点出发选择出来的博文,这要坚持一个固有的标准;“精华”应该是在之后处理的一个过程,如果博文得到广泛讨论,影响深远,网站觉得有长期保留价值的论文。显然,“精华”与“推荐”的差别是很大的,大多热点只是热一时,并不能归为精华;编辑推荐的只代表网站主导的内容,精华是更客观反映大家欢迎程度的博文(以后再专门发文探讨这个问题)。
写博文,不是来听喝彩的,有时候也会听到与自己完全相左的意见,有的措辞严厉,咋一看还真接受不了。不过,摆正心态最重要,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明白,不清楚的就虚心学习,反思,接受批评并改正错误和误解,这也是个学习的过程。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一个人如何对待错误的问题的博文,有网友对文中所举的例子表达了完全相反的看法,认为例子失实。在这个问题上,我自己确实没有进行过全面分析,也没有注意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别,先入为主地从自己理解的角度看待了这个问题,当我阅读了更多的素材和精心思考后,觉得原先的说法可能不妥,我迅速修改了博文并真心道歉。与我争论的两位网友对我的这种态度也给予了肯定。“网络上难得有包容不同观点,并且承认错误的人物,为这个,值得向博主致敬。”;“…… 现在我回去看了一眼,您能在博文里写清楚这个问题,我觉得您真是很有大家风范。我诚心钦佩您的气度,并为我之前在言语上的幼稚和冲撞向您道歉。”看来大家其实都是懂道理的,我的这篇博文本来就是谈论对待错误的心得,我自己的这个例子,是否也能作为一个正面的案例,说明大家对待真心为错误道歉的包容力呢?
11月21日,收到《科学时报》编辑的来信,说想刊发我的《旗帜鲜明地反对“一稿多语多投”兼一些博友的问题解答》一文,问我是否同意,我当然同意啦。11月24日博文在《科学时报》三版刊发了,编辑说要给我稿费。啊?原来发博文还有稿费呀,真新鲜,那以后多写点儿。昨天,编辑部又联系我,说想刊发我的《互花米草是不是入侵种?是否有利于低碳减排?》,我仍然是满口答应,写这篇博文的主要目的本来就是为了科普,为了用我的知识让大众消除对一些问题的误解,这是我到科学网发博文的初衷。其实,另外一篇博文《揭露伪科学报道的严重失实:评绿色合作伙伴会议之重要成果》,我也希望大家同时都读一读。
由于发表的博文多了,被身边的同事看到了,有时候会聊聊博文中的内容和观点,但他们大多是潜水者,而且只看不发言,真不厚道!算了,不与他们计较——“潜吧,潜吧,不是罪;评吧,评吧,甭太累;写吧,写吧,别瞎吹。”写作博文是要花费时间的,千万别因为写博文忘记了本职工作呀,否则可就本末倒置了,最近博文发得比较频繁,虽然我最近一直都挺闲呢?我自己都很奇怪,我是如何抽出这么多时间的,以前没有写博文的时候,时间也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了。看来鲁迅先生说的“时间就想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是很有道理的,但也顺便调侃一下,海绵里要挤出水来,必须先充过水呀,否则无论如何也是挤不出来的。
图 2010.12-2011.12按自然月发博文数量统计,2010年12月与2011年12月只有半月时间,可扩大一倍看趋势。看上去更像一个不对称U形,不知道其他博友的发文统计是否也有如此规律?
我虽然是中国的第一代网民(顺便炫耀一下,我真得是第一代网民,在中国互联网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在中科院进行百所联网测试的时候,我就能先于普通国人上网了),但从来没有通过网络认识网友然后会面的事儿。倒是有在科学网开博后认识了一些博友而见面的事儿,这里详细的过程以后有机会再聊。这里只想用这个例子说明,通过博客是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所以见面的时候总有话题聊,也不会冷场,没有陌生感,俨然是老朋友聊天一般。
在科学网开博一周年之际(2011年12月14日),特撰写此文,回顾一下我的博客之旅和体会,庆祝自己博客一周岁生日。同时如果可能,是否可以作为献给科学网五周岁生日(2012年1月18日)纪念的征文呢?似乎纪念活动中没有这个内容吧。我喜欢科学网博客,并想借此博文,谢谢编辑们的辛勤工作,也谢谢各位博友的关注和厚爱!
相关专题:博客感言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02444-51827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