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信息文明之光(145)《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十九——论述摘录25:第四章:信息资源价值论相关领域的沿革与进展

已有 2288 次阅读 2021-3-29 21:31 |个人分类: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信息文明之光(145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十

 —— 论述摘录25:第章:信息资源价值论相关领域沿革与研究进展(上)

杨文祥 2021-03-29 星期 摘录并整理

 

4信息资源价值论关领域的沿革与研究进展

 

信息资源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也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因而它必然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连与此同时也必然与相关的各门科学内在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决定了本书的“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也必然是一项由众多学科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在此,仅对主要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必要的概述。

 

本书的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是从图书馆学的角度切入到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一项专门研究。这样,本书的研究以及与这一研究内在联系紧密的相关学科就必然有其自身的特色。与本书的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密切相关的领域不但有与信息科学群具有这样或那样内在联系的图书馆学文献学情报学管理科学的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还有价值哲学、论证商品价值的经济学价值理论心理学等学科或学科理论

 

4.1信息资源价值的传统研究领域及其发展 

图书馆学、文献学、情报学领域是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传统研究领域。信息资源价值研究在图书馆学、文献学、情报学这一传统领域既有传统研究也有在此基础上在新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生发出来的延伸研究和发展性研究。

 

4.1.1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领域关于信息资源价值的传统研究 从略

 

4.1.2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领域关于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发展 (从略)

 

4.2管理学领域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嬗变、沿革及其他 (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等内容,从略)

 

4.3 从古典价值思维到现代价值哲学的演进与发展 (从略)

 

4.4知识价值论思潮的兴起与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知识价值论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取代还是发展? 

 

......(此处略去六百余字)。就是说创立于17世纪,发展于18世纪,最后由马克思于19世纪完成和确立的劳动价值论成功而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价值问题,是关于经济价值问题的权威科学理论。

 

当人类历史的巨轮驶入了20世纪后半期,信息经济迅速兴起,而在20世纪与21世纪世代交替的历史阶段,知识经济又初现端倪,信息和知识作为新世纪的社会发展资源构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面对这一现实,不少经济学家对劳动价值论能否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继续保持其科学地位产生了怀疑。有人引用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 • 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在其名著《大趋势》中的观点,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知识的使用能够在生产中创造新价值,创造大于生产或购买它所花费的价值”,“商品价值的实体是知识,价值是由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量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知识价值论(Knowledge Theory of Value)。参见:董琳. 劳动价值论与知识价值论的关系评述. 北方经贸, 2004 (8):9-11

 

从此,知识价值论思潮迅速兴起。面对这一思潮,学术界必须回答这样几个问题:知识能否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是否已经过时?如何看待知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是用知识价值论来取代劳动价值论还是用知识价值论中的合理思想去充实劳动价值论以实现劳动价值论在知识时代的历史新发展?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董琳的研究,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目前有这样几种观点:否定论;取代论;发展论。参见:董琳. 劳动价值论与知识价值论的关系评述. 北方经贸, 2004 (8):9-11 

......(略去一个自然段)

 

《信息资源价值论》作为关于信息资源价值问题的理论研究,对这个问题必须做出自己明确的理论回应。

本书作者认为,欲厘清知识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的关系,其前提是辨明知识劳动之间的关系

 

如果二者之间是简单的对立关系、非此即彼的关系,或互不相干的游离关系,那么,无论是“否定论”还是 “取代论”都自有其逻辑前提。但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具有某种内在联系,那么,无论是简单地“否定” 还是简单地“取代”,其理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都值得怀疑。

 

关于“劳动”的界定,马克思是这样表述的:“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而对人的活动的特点马克思则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参见: 马克思,弗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就是说,在马克思这里,意识构成了劳动必要要素,没有意识,就构不成人的活动,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劳动

 

在《辞海》中,对劳动的解释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在人类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1622

 

就是说,劳动”的成立需要三个基本要件的支持:首先,必须是人的活动。一切非人的活动都构不成劳动;其次,必须要有人的活动所作用的对象。没有作用对象的活动也不成其为劳动;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是有目的的活动。没有目的的活动也不能构成劳动。

 

根据信息资源价值论作者的理解,鉴于意识是人的根本特性,是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参见:杨清. 简明心理学辞典.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370因此,第一要件对人的活动的强调就是对有意识的活动的强调。这一点,《辞海》的界定与马克思的界定是一致的。而其它两项要件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和进一步的规定。其一是劳动要有对象,其二是劳动的过程必须按既定的目标发展,这一目标就是依据人的需要对劳动对象加以改变,使之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参见:同前在心理学中称为意志”,这样,劳动中的目的性实际就是人的意志的一种体现。由于意志”是人的意识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对《辞海》关于劳动的界定作这一理解:劳动是在人的意识的统摄下,根据自己特定的需要对对象物进行目标明确的改变的活动

 

根据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人的意识包括三方面基本内容。除了意志之外,还有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内容。基于我们个人的实际生活体验,我们还可以知道,在劳动中,并非仅有以目的性为特征的意志,就可以完成意识对劳动过程的统摄作用。如果对对象物的质地、性能、环境等情况一无所知,很难想象你能够对对象物作出满足既定需要的任何改变。即使你对劳动的对象已有足够的了解,但如果不把相关的知识转化为特定的技能,甚至转变为特定的工具,那么,面对你的劳动对象,纵然有十分明确的需要和目标,你也只能望洋兴叹,无计可施。

 

就是说,在劳动过程中,仅有需要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在此基础上生成的技术技能

 

就是说,只有在认知过程意志过程共同参与下,人才能够对劳动对象作出适合自己需要与既定目标相一致改变

 

也只有在这一基础之上,劳动实践过程才能够与人的“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一人类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显然,这一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劳动对象按既定目标方向的改变过程,而且是一个既有相关知识的知识价值实现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与认识的互动和相互之间的循环往复的发展而实现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新知识新价值不断生成和创造的过程

 

就是说,劳动的价值创造过程知识和知识价值的价值生成和价值实现过程是一个统一的不能分割的过程

 

显然,那种知识劳动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把知识和劳动简单对立的极端观点,源于把工业时代的体力劳动与知识时代的智力劳动的对立。

 

这种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是一种从理论到理论的单纯理论分析和理论思辨的结果,而不是对劳动实践进行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辩证分析的结果。

 

如果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就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既不存在什么纯粹的体力劳动,也不存在纯粹的脑力劳动

 

即使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最原始的工具,进行最原始的劳动,他们的劳动也必然是有意识有目的而且具有一定相关知识和技能人的活动

 

当下我在使用笔记本电脑撰写自己的学位论文,可以说,这一劳动要比原始人的劳动要高级的多也复杂得多,但我仍然必须动用我的十指敲动按键,付出必要的“体力劳动”,否则我就无从完成自己的论文写作。即使我呆坐一隅,为自己的论文搜索枯肠,冥思苦想,在形体上似乎全无动作,但承载我的思绪的脑细胞中的相关物质,必然在飞速地运行不已。一旦我的意识的注意方向改变或停止运行,脑细胞的工作状态便将随之发生改变或中止工作,这样,不但我的论文无以完成,我的生命活动状态也必然随之改变或终止。承载思维的脑细胞中的物质力与人的体力都是以人的生物能为动能的物质力,二者在力的本质上并无区别,所不同的只是体力活动表现于外,人脑的意识活动运行于内。

 

因此,如果说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有区别,那么二者的区别,不过是这一劳动的体力投入多一些,那一劳动智力投入多一些;这一劳动的物质资源投入多一些,那一劳动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投入多一些而已。

 

这种在体力与智力之间;物质资源与信息、知识资源之间的投入比重上的不同,只是量的区别,丝毫也没有改变二者都是在意识统摄之下的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这一劳动的本质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全面完整地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能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依据相应的历史条件和现实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新的时代内容,那么,劳动价值论原本是不应该有什么历史的限制的。

 

基于以上论证,本文赞同福州大学许斗斗博士的观点:“知识价值论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本质上并不冲突,而且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丰富。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性在于它与现实的不断对话中。我们正是在对当今知识价值的阐述和对话中,才会深深地领会与发掘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从而领悟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性。”参见: 许斗斗. 知识价值与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性. 教学与研究. 2001 (11):5-10

 

因此,在对劳动价值论原理全面完整理解的基础上,把相对简单、单一的对劳动价值论的传统理解发展为既包含体力劳动价值也涵盖脑力劳动价值(智力价值、知识价值)的全面劳动价值论就是本书对“知识价值论思潮的兴起与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这一问题的讨论开篇时所提出的几个问题的回答。

 

本研究在此所提出的这一全面劳动价值论实际就是一种劳动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的统一论”的思想

 

如此,目前关于劳动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的热烈讨论就可以转化成为传统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实现其历史新发展的科学动力。

 

本书信息资源价值论将在这一理论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系统思考中对信息资源经济价值的思考。但由于本书的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关于信息资源价值问题的总论性研究,因此,关于信息资源经济价值的讨论在此只能是一种提纲挈领的简明方式,不可能作过多地展开。

 

 

注:1.摘自:《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杨文祥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4-92页。

2.为便于理解,同时也为了使文本能够更加准确而充分地表达本研究的理论内涵,使其更臻完善,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也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与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6942-1279221.html

上一篇:忏悔 ——在历史与未来之间 ——与哲理诗人徐庆春唱和——和鸣
下一篇:三毛,三毛 ——和徐庆春哲理诗佳作《三毛,三毛》
收藏 IP: 153.0.153.*| 热度|

1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