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我的家——寻根与记忆》选录:第三章第一节

已有 1943 次阅读 2021-1-17 22:02 |个人分类:学坛杂俎|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的家——寻根与记忆》选录:第三章第一节

黄文杰 杨文祥

 

选录说明:

1.《我的家——寻根与记忆》目前是家庭和家族内部交流读物,这里所选录的章节,仅为不涉及个人隐私,适于公开发表的部分内容。为方便公开发布,对所选录的章节在个别字句上作了必要的处理。 

2.对《我的家——寻根与记忆(选录)有兴趣的朋友,可同时参阅本博客2020-10-3日至2020-12-23日发布的相关博文。

 

第三章 先人闯关东求生 我辈溯源寻根

 

1.溯源寻根 疑难重重

 

我记得父亲生前曾说过,我们的老家在山东烟台黄县,老辈人为谋生路,不得不冒死闯关东求生。

据三哥回忆,父亲还曾说过老家在济南府。实际上,历史上的济南府,从未与黄县存在过行政隶属关系。这就是说,我们黄家这支族脉在山东老家所在的具体位置,到了父亲这一代,就已经模糊不清了。

2010年,我们来到了山东省烟台市黄县(即龙口市)的黄村寻根,可是在黄村黄氏宗祠的族谱里没有查到父亲黄兴源“兴”字在族谱里的字辈。因此,我想我们的老家也可能在济南,或古时老济南府所辖的某个州县。由于父亲已经过世,山东老家的确切地址已无从考证。不过,无论是烟台黄县还是济南府,我们的老家在山东应该是确切无疑的。父亲当年曾言之凿凿地说过,当年他就是跟着爷爷和奶奶,历尽千辛万苦,一路上从山东闯关东,闯到东北来的。

这就是说,无论是烟台黄县,还是济南府,都应该是我们这个家庭在山东时,在到处寻找落地生根地的过程中,途经或者是或长或短地居住过的地方。

 

旧时我们中国人给子女起名字,都有“范字”。

范字,又称派字,字派、辈分、排字、派语、字辈、辈字、字行等不同说法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以及深受汉民族文化影响的各少数民族各姓氏宗族或其族系编制的用以标志族内辈分序列的规定性文字,也是家族和家庭为后人,首先是为男性继承人命名的规定性文字。

 

这样,从“范字”入手,就成为搞清楚我们家这支族脉来龙去脉切实可行的路径。

为此,我们竭尽可能,查阅了全国各地的黄氏族谱。结果分别在山东各地黄氏宗亲的5个族谱和全国各地黄氏宗族不同族系的13个支脉的谱系字派中,查到了父亲黄兴源的”字辈在各黄氏家族族谱中的位置所在。在此基础之上,又进一步查到了一支族脉,其字派不仅含有父亲这辈的范字“”字,而且字辈的下一辈就是”字辈,与我家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

在父母的九个子女中,我是最小的一个,深得父母的疼爱。由于自幼体弱多病,父母生怕有所闪失,就先后为我起了两个名字,一个名字随两个姐姐的范字,叫黄凤兰,一个名字随六个哥哥的范字”,叫黄杰。

 

此时,我们在觅祖寻根,确认我们这个家与目前山东和全国各地的黄氏宗亲的族系关系上,遇到了三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父亲在世时,不知道什么原因,很少和我们谈及黄氏家族的往事,即使我们问到老家在哪里时,父亲也仅仅是只言片语,语焉不详地提到老家在山东济南府和黄县。这样,关于父亲这辈在黄氏族谱中的字派”和“范字”,究竟是否一定就是父亲名字中的这个“”字,而我们兄妹七人所“”的这个“”字,究竟是不是依据我们黄氏族谱的谱系和字派所确定,就成为一个难以证实的“历史悬疑”。

如今我已进入古稀之年。经过七十年来的人生阅历与体验,现在回想起来,我十分理解在当年“以阶级斗争为纲”和破四旧,立四新的严酷环境下,父亲不想让族谱这种明显属于“四旧”和“封资修”的东西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历史负担与伤害的苦衷。

家族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理念基础现实基础。父辈这一代中国人,对家族观念的执着,其普遍性和坚定性,举世公认。因此,内心的直觉告诉我,父亲姓名中的这个“兴”和父亲为我们这些子女所起的名字中的这个“文”字,一定与我们家所属的黄氏家族的族谱与谱系字派存在内在的联系毋庸置疑

 

第二个问题是,尽管我们家先人早年从山东闯关东来到东北,这一历史确切无疑,可是,在我们检索到的山东黄氏族谱的56个族系支脉中,仅有5支支脉的派字含有父亲辈分的”字,而我们兄妹七人的“范字”——”字,却见不到蛛丝马迹。

针对这一问题,经过反复分析,我们认为只能存在这样两种可能:其一是我们所查考的族谱史料不够完备,相关的史料未能进入我们的视野。另一种可能就是,我们这支族脉,只有我们一家来到山东,在山东落籍之后不久,在既未形成一定规模的族系,也没有留下任何族谱之类的历史记载的情况之下,便又遭遇困厄而不得不转而“闯关东”,去东北谋求生路。

这就是说,我们家的先人,极有可能就是由于某种特定的缘故,只身或仅携自己的家人来到山东,而不是有组织地聚族迁徙。

这种一人一家的独立迁徙模式,一般只有三种可能,或是作为当时朝廷的命官,由黄氏宗族聚居的福建、江西、湖南等地不远千里来到山东赴任,或是被朝廷(政府)征召从军,随军驻扎山东,或是就像如今“北漂”的南方人那样,只身来到山东经商。不过,无论究竟是什么缘由,最后的结果就是我家先祖以一人或一家的方式,在山东这片举目无亲的土地上落地谋生。

 

第三个问题是,在远在江南,散居在福建、江西、江浙、两广和两湖地区的江夏黄氏族谱中,具体而言,就是在一支具体地理位置不明的江夏黄氏峭山公族裔的谱系和辈分字派中,我们不但同时查到了”字和“”字,而且“”字辈紧随“”字辈之后,与我家父子的情况完全一致。这样,我们就面对这样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我们的这个家,究竟与峭山黄氏一族有无关系?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接触到我们所关心的实质性问题我们这个作为黄氏宗族后裔的这个家,究竟根在哪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6942-1267668.html

上一篇:信息文明之光(141)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十五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21):学术创新
下一篇:读微思绪与微评三则
收藏 IP: 153.0.156.*| 热度|

4 张晓良 尤明庆 杨学祥 康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