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诵读人:魏冬冬 20110419
一、作者简介
Ruth Benedict(1887-1948),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生于纽约,大学就读于瓦萨尔学院,主修英国文学,32岁才开始做人类学研究,1921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人类学之父Franz Boas,毕业后留校任教,1946年被推举为美国人类学会会长。
二、写作背景:
二战后期,日本败局已定,盟军需针对日本制定相关政策,如:
• 日本是否会投降还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 是否需要利用日本现有的性质机构还是成立新的政府?
• 天皇是否要保留?
。。。。。。。
三、目录
第一章 任务——了解日本
第二章 交战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安其位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世界的负恩者
第六章 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
第七章 情义“最难承受”
第八章 维护名誉
第九章 人情世故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炼
第十二章 儿童教育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四、文中摘选
1、极为矛盾的日本人
• 彬彬有礼而又尚武好斗;
• 热爱变革而又极端保守;
• 忠诚宽厚而又傲慢专横;
2、一个根本观点
• 西方的罪感文化
• 日本的耻感文化
作者是第一个提出这个区别的学者。原罪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这在内心里对他们的行为构成了一种约束,不需要有第三方的参与。
但日本是罪感文化,所谓“耻感文化”是对我们东方文化的一种概括,这个概括主要是针对我们的儒家文化而作的。它的提出是与西方的“罪感文化”相对应的。 所谓耻感文化便是注重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特征是这种文化中的非常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故其行为将被以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即具有“耻感文化”特征的人多由别人左右着自己的行动。从另一个层面讲,在耻感文化下培育出的像极了工业生产中从流线下来的一件件大同小异的产品,缺乏自己的个主张,更多的心态是一种随大流、少数服从多数。
真正的耻感文化是靠外部的约束力来实现的,一旦失去了外部约束力,或外部约束力发生改变,那么便必然会导致众多的社会畸形。
日本至今没有认真反省侵华战争。
3、等级制的表现:
• 家庭中:性别、年龄、关系;
• 社会中:阶级、职位;
4、情义
• 历史和社会的负债人
• 皇恩:首要之恩
• 父母之恩
• 师恩、主恩
• 避免无缘无故的受恩
这是一个在西方学者看来很难理解的概念,但我们作为中国人就比较好理解了。
西方人极少关心自己是否负债于这个世界,也不关心这个世界所给予他们的照料,教育,但日本人不会这么说。大家互相欠债,既欠祖上的,也欠同辈的。
皇恩是日本人要报答的最大的恩情,这意味着没有限制的奉献。为了报答皇恩,可以牺牲任何东西。天皇甚至高于祖国。一个日本老师参加考试,如果说要报答祖国,那他顶多能及格,真正合适的回答是,要报答天皇。在日本,天皇是不对行政负责的,几百年来一直如此,从来不会发布会引起争议的行政命令,发布的都是关于节俭与美德的教导。
报答父母之恩这是东方孝道的基础。一个人对自己的孩子尽义务,就相当于报答父母之恩。
在日本,在大街上遇到突发性事件,人们会袖手旁观,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缺乏主动性,而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识,即,任何非官方的介入都会让人背负人情债。在明治维新前,有一条广为人知的法律,“一旦发生争吵或争辩,如无必要,不得管其闲事”。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明确的授权而去帮助另外一个人,那么他将被怀疑在谋取某种不正当的利益。这可以部分解释日本人在这次地震中的表现。
日语里表示感谢的词有“这可没法交代啊!”,“诚惶诚恐”,“真难为情”,这些都表示受恩时的不安。
5、童蒙:复杂国民性之根源
• U形的人生曲线
• 日本人:自由的童年、被约束的成年、再度自由的老年
• 美国人:严格管教的童年、极度自由的成年、再度受约束的老年
• 日本人给一个人的自由是根据道德,美国则是根据能力
日本人的人生弧线跟美国人的正好相反。他们的是一根U形曲线。两头大,中间浅,允许幼儿和老人享有最大程度的自由和任性。过了幼儿期,限制程度慢慢地加强,到了结婚前后,一个人的自主程度达到最低点。在壮年时期,这种低水平会延续许多年。但是,一过60岁,这条曲线又会逐渐上升,老年男人跟孩子一样,不受羞耻感的牵制。在美国,一个人的人生曲线是倒过来的,幼儿收到严格的管教,随着孩子的力气慢慢变大,他们所受到的管教也越来越松,当他们找到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当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他们就能自由地打理自己的生活。我们在壮年时期享有最高的自由和自主。
但是,这两种人生曲线的安排都在事实上确保了一点:个人在壮年时期能够积极参与本国的文化建设。在美国,为了确保这一目标,我们会在一个人的壮年时期,让他拥有越来越多的自由选择。在日本,他会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他们高度确信,限制是很好的精神修炼,能产生自由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一个事例:《desperate housewives》,一个读小学的小姑娘在学校一个文艺表演上因为忘了一句台词,说了一句,crap,然后父母被请到学校,父母跟校长解释半天,校长仍不接受,妈妈一时说漏了嘴,说这没什么大不了,于是,小姑娘被开除了。
美国联邦法律要求各州把最低饮酒年龄定为二十一岁,这项规定是根据国会1984年通过的“全国最低饮酒年龄法”,又称“统一饮酒年龄法”而制定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4-1 0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