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新宇
康熙的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2010-10-16 23:47
阅读:11281
标签:康熙, 对外贸易
一、引言
关于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 ,自 19 世纪中期以来就被西方学者所关注。而在 20 世纪 40 年代和 50年代我国出版的一些清史论著中 ,也有学者将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甚至整个对外政策视为闭关锁国政策,但学术界缺乏专门的讨论。只是自 70 年代末以来 ,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才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并形成为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 ,一种意见认为是闭关政策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是“开海设关”的开放政策。我国学术界在近 20年 对于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的研究 ,基本上围绕着是闭关政策还是开放政策进行的。然而 ,这种模糊于政策的性质与内容之间的类型分析 ,已难以处理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演变的复杂进程 。缺乏一些具体的个案研究,深入地考察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轨迹及其原因和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康熙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来揭示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的结构、发展趋势和性质等 ,从而阐明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在清朝前期的发展历史中,清政府对外贸易的态度可以说是游移不定,反复无常的,从开海到禁海,再从禁海到开海,以及开海后一些限制性政策的出台,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反复性,外贸经营方针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贸易经营中的不稳定性。其外贸政策的取向大致为收缩贸易和开放贸易相交替,其外贸政策表现出以下特点:外贸政策没有连续性,贸易通道随需要而进行开放和关闭;清政府有限度地开放一些通商口岸,建立商埠,并制定一套较为完整的关税制度和行商管理制度。这样的特点,直接影响了清朝前期的外贸水平。开放政策的不连续性,使对外贸易时断时续,严重影响着贸易的发展;关税制度和外商管理制度建立在对外商进行严格限制的基础上,打击了外商积极性,限制了外贸有序正常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清代前期的外贸是在阻碍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退步,存在着畸形的发展状况。在康熙统治时期,开海和禁海是清政府对外政策的两个迥异的主要导向。
                     二、清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清初绝对禁止对外贸易。清朝海禁从入关之初就开始了。
顺治十八年(1661年)全面铺开 “迁海”。 其时清王朝经过十数年的残酷军事征服,基本统一了中国大陆地区。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特别是防范当时仍然占据金、厦,拥有强大海上武装的郑成功与内地残余抗清势力的合流,清政府从是1661年起到康熙初,在北起直隶、山东,南到广东的沿海各省实行了坚壁清野、制造无人区的迁海措施,将沿海一带居民一律内迁数十里,“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海。凡溪河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1] 禁海令在沿海全面推行。此后二十余年间,清政府一直严禁人民出海,无论捕鱼还是经商都不允许。康熙以后,清政府又多次重申禁海之令,康熙四年(1665年)谕令:“青、登、莱沿海等处居民,准令捕鱼外,若有籍端捕鱼,在沿海贸易,通贼往来者,照先定例处分。[2]康熙十一年(1672年)题准:“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孥拿问罪 ”。 [3]三藩之乱后,清政府更是全面厉行禁海令,导致“上自福州福宁,下至诏安,沿海筑寨。置兵守之,以截内外,滨海数千里,无复人烟”。[4]
从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二十二年, 即 1661-1683年这 22 年的“海禁”政策, 使对外贸易全部中断(只在澳门仍有小规模的对外贸易活动),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同时对东南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另外,由于禁海和迁海政策,大大削弱了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航运贸易,西方殖民主义者则乘机扩大势力,以至开海以后,已经无法挽回昔日颓势。这一带本是广东商人的市场,此时则多被西方人占领。广东商人的处境则每况愈下,甚至沦为西方殖民贸易的中介人。[5]
总之,清初的海禁,特别是强迫迁海制造无人区的政策不仅妨碍正常的海外贸易,限制了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为清代闭关主义政策奠定了基础。而且使沿海各省数百万人民流离失所,使一部份人无法前往南海贸易后导致失业,无法生活,引发出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政府的税收,对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从禁止南洋贸易到开海贸易
     随着政局的逐渐稳定,清政府已经完全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权,逃亡海外的明末残余势力已经遭到削弱,特别是清政府统一了台湾,清除了郑氏集团势力。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出兵平定台湾,东南各省疆吏乘机请开海禁。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发出诏谕,重新诏开海禁:“各省先定海禁处分之例,应尽行停止。”[6]清政府废除实行了三十多年的海禁政策,允许东南沿海地区开海贸易。
清政府下令开海贸易后,推行了一系列改善外贸的政策措施,表现出推动外贸发展的积极态度。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 确定以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为对外贸易港口,设江、浙、闽、粤四海关,负责各省外贸管理事务设立正副监督各一人征收关税, 规定各海关直属户部, 不受地方行政管辖、监督, 直接向皇帝和户部负责。四个海关中, 粤海关最为重要, 是清政府管理对外贸易的重要机构;其次,严格外贸税收纪律,加强外贸税收管理。自康熙二十四年,“商人俱赴(海关)监督纳税” 。并规定各地视其情况,实行相应的停抽、免抽、征抽等;第三,明定外贸税收细则,根据海外贸易的特点,划分“货税”、“船钞”,按律征收。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清政府会专门派海关人员登船进行丈量计算,按等征收;第四,推行行商制度,有效控制对外贸易。[7]行商是政府特许的专门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代表政府和外商进行贸易,也是政府对外贸易的纳税人和外商的纳税代理人,同时行商还肩负着代表外商和中国政府进行事务交涉的任务。关税制度和行商制度的推行是清政府对外贸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表现,是清朝前期外贸进入正常发展轨道的重要体现。
“开海贸易”以后, 对外贸易逐渐兴盛。荷兰、葡萄牙、英国、法国、日本、暹罗、吕宋等国商船往来于中国沿海, 运来多罗呢、哔叽、纱缎、大小绒、织金毯等纺织品, 自鸣钟、玻璃、琥珀、珊瑚等各种工艺品, 丁香、胡椒等各种香料以及葡萄酒、海参、燕窝等物品, 又从中国运回茶叶、瓷器、生丝、绸缎、漆器、皮毛、药材、沙糖、铁锅以及纸、墨、笔、砚、书籍、绘画等。于是, 在东南沿海的海面上, 出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8]
这一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进出口货物船只货物种类之多,数量之大都是空前的,这无疑对中国经济和商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于是, 在东南沿海的海面上, 出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康熙年间的“开海”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对于清代前期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外通商贸易的发展,在客观上也增进了中国与友邻国家以及欧洲一些国家之间的了解,促进了彼此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清代罕见的开放时期, 而这与康熙盛世局面的出现也不无关系。
四、康熙晚年的禁海
然而,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开展,新的情况出现了。康熙晚期沿海一带海寇增多,为杜绝海寇,防止汉人与海外华侨势力勾结,危害清朝统治,同时防备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9],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颁布了南洋贸易禁令, “禁止商船往南洋、吕宋、噶喇吧等处贸易,酌定造船印烙结单并船户商人食米额数,其卖船与外国及留在外国者,立法究治”,第二年,增加“禁止澳门夷商带内地人偷往别国贸易,例禁商船往南洋贸易” [10] 等更为苛刻的禁海条款。
康熙晚期实行的禁海,无疑对国内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禁止人们前往南海贸易,使一部分人失业,严重影响沿海居民的生活。其次,在南洋与国内经济贸易往来密切的时候,实行禁海,阻碍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挫伤了商人的积极性,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第三,由于禁海政策,中国对外开放交流的大门越开越窄了,在西欧国家纷纷进行技术革新、开拓海外贸易之时,不能紧跟时代潮流,充分与国外取得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从而使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第四,康熙禁海政策直接影响以后时期的对外政策,是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开端,为清朝的没落也埋下了种子。
    相关思考
应该说,清政府在经营外贸的过程中,对沿海经济受海外贸易的影响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因此能在政治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开放沿海市场,采取一些积极发展外贸的政策措施。但对世界贸易大势和发展海外贸易的认识不清,又导致他们为政治利益所驱使,采取禁闭海关和限制外贸的政策。在世界商品经济急剧发展的时代,清政府仍墨守成规的思想来经营外贸,是和时代潮流相违背的,是阻碍历史发展的不明智之举,这也决定了清朝前对外贸易发展的水平。[11]
    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然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那时,我们一直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闭关锁国的国家,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和外界接触,和外界沟通,和外界交流就是对我国的一种侮辱,一种亵渎。然而由于闭关锁国,中国贸易和经济发展落后。直到经历近代屈辱与抗争的历史之后,我们走进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迈开新步伐,走进新时代,一步一步跨出家门,更新我们的认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在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是发展经济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清初期,康熙实行禁海政策,对其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之后的开海政策,曾使清朝一度繁荣无比。而后的闭关又使清陷入了封锁落后的局面。由此可看出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也应该紧记历史的教训,开启国门,加强与国外各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发展外贸与经济,互通有无,并加大交往的力度,吸收外国外先进文化,技术,及资本为我所用,促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当今国际经济生活中,一个国家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只能导致停滞和落后。正如邓小平提出的:“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邓小平敏锐观察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所做出的科学论断。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现阶段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上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贫富分布不均、知识相对贫瘠的国家,所以,对外开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重要的发展方针。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32年的改革开放成就证明了,对外开放是正确的决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由于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及历史的经验,我国应该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不动摇。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下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程新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1118-37402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