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tians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tiansheng

博文

许湾蔡伦祠与“蔡公祠义捐碑”碑文考

已有 4424 次阅读 2010-10-13 17:39 |个人分类:宣纸研究|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许湾蔡伦祠, 义捐碑, 碑文考

                                                               一、到许湾拜谒蔡公祠的记忆

泾县小岭是我的家乡,我出生于斯,成长于斯,还在孩提时期,或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大约六七岁就家门背后的山上砍些小柴,摘些野菜,奶奶十分高兴(那时父母在外,我一度和奶奶在老家),说孙子懂事,能干。或许您不信吧,六七岁就做得这些事,好在有个证明人,就是安徽省首批宣纸工艺美术大师之一的曹光华大师,他比我还小些年岁,其时我们两家住对门,我们二人经常一同上山,一个半天,或多或少总要弄一些下山来,大人们有时望着我们这两个小人的作为发呆。

小岭的山山水水那我是太熟悉了,仅就许湾来说,孩提时代母亲携我到许湾看戏的事情后被老辈人时常提起,我自己当然是那一点也想不起来了,但上小学时学校倪玉龙、张九鼎等老师组织我们搞宣传队到许湾表演节目,吃派家饭还记忆犹新。我记得因为我是小岭人,是被一个本家叔“抢”去他家吃饭的。即长,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的伯父曹鹤寿,其时在“小岭宣纸原料生产合作社”的许湾生产车间晒纸,我自幼崇拜伯父,觉得他修养好,有学问,又会晒纸,他为当地一个人人知晓的人物,写得一手好字,对古典诗词格律较熟,人称“鹤寿先生”,受人尊敬,我数次去看望他,总要在他那儿吃职工大锅饭,觉得特别香。看伯父的同时,每次到许湾总要在伯父的带领下,去车间办公室看看曹枝生先生,按照辈分,我称他“枝生伯伯”。枝生伯背驼脚瘸,但精神矍铄,在我年轻人的眼里,他还有一种特别的本事,吊着香烟,讲话,倒茶,递烟,香烟纸灰很长了,就是不掉,嘴里吐出的烟圈大的套小的,形成一串,那么自然和顺意真乃是一道难得见的风景。枝生伯生前被小岭纸乡众口一词称为“宣纸通家”,据说,他能根据一张成品纸看出每道工序上的每个工人的工作态度和产品质量,他好则表扬,不好则指出或者批评,经他指出,别人只得听着,接受意见。在我《中国宣纸》第二版中,我曾专门将他作为一个宣纸人物写出来;在上个世纪七十年的一篇关于宣纸的游记中,我又介绍和描写了他。枝生伯也很疼爱于我,鼓励我写毛笔字,鼓励我好好读书,后来又鼓励我好好工作。当然,每次还要在他家受到招待,每次临走都要卷上一筒洁白的宣纸给我,每次不多也不少,20张。几乎每次都告诉我:“毛边的,十刀头,这个写字最好。”

后来,我在家乡参加了工作,担任乡村教师,再后来,我又担任了丁桥公社的文教干事,丁桥与小岭的关系,小岭那时是宣纸业务归县二轻局管,其它等归丁桥公社管,我在1971到1978年考上大学前在丁桥工作工作的七八年间,由于工作关系,也时常到许湾学校看看老师,到村里看看族里认识的长辈,此外总要到许湾宣纸生产车间去参观,记得有一年冬天的一次我就在伯父的晒纸房呆了一个上午,一边暖和着,一边细细观看伯父晒纸,对于伯父晒纸时的撕边而不损坏宣纸纸帖感到惊奇。还有就是要拾阶而上,登临斗室庵,参拜蔡伦祠,领略那半山腰一带绝妙的风景去处,捧喝那略带甜丝丝的山泉水。后来考上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回家探亲时也多次到许湾宣纸遗迹和蔡伦祠凭吊和参拜。还清楚记得1977年冬,专门邀约张志平(后任泾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到蔡伦祠寻找“蔡公祠义捐碑”,抄录了其上的《重修汉封龙亭侯蔡公祠记》,想必他一定能翻出当日的记载。同时还作为东道主多次邀约外地一些同道好友和专家学者游赏许湾。近期的一次是2010年5月,我作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安徽省泾县丁家桥镇宣纸书画纸基地”评审专家组成员之一,陪同来自北京等地的专家和学者参观。

在我的记忆中,我有两次在蔡伦祠中拜谒到蔡伦像,时间在20世纪六十年代,后来,蔡伦祠无人管理,年久失修,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倒闭。这里有一段因由:原蔡伦祠和斗室庵为连体建筑,根据山形而建,偏南侧为蔡伦祠,偏北侧为斗室庵,庵门和祠门均朝西偏南,斗室庵是个佛家修行之所,主持一身兼二任,既主持山门,又监管蔡伦祠。文革期间,和尚生活艰难,庙门一度关闭,蔡伦祠也被视为四旧,遂相继倒闭。后来为落实佛教政策,斗室庵得以复建葺修,我与张志平1977年冬那次到蔡伦祠遗址,未见有僧人在彼,一片破败景象。蔡祠不存,祠碑犹在,但倒在路边荆棘之中。直至今年陪同专家实地考察,蔡伦祠仍未见却一直没有在原址重建,殊为憾矣!

啊,许湾宣纸遗址之地,特别是蔡伦祠遗址是我不时的凝念之地。

 

二、“蔡公祠义捐碑”碑记考实

    “贻蔡伦术”、“以蔡伦术为生业”的小岭曹氏和当地其他从事纸业的人氏对蔡伦向来推崇备至,所以他们数次建蔡伦祠供奉蔡伦。

    许湾蔡伦祠,位于许湾潭山麓,与斗室庵(另文详述)并列。占地约30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此祠始建于明代,有大厅、边屋,后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祠内原有蔡伦塑像。祠的周围翠竹成林,苍翠欲滴,大门石阶旁柏挺屹立。祠旁溪水潺潺,长流不息。祠堂前数株上百年牡丹,更给数百年古祠带来生机,每当花开季节,便有无数游人前来观赏,并籍此凭吊造纸先圣。

自明代蔡伦祠建成后,纸乡人民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杀鸡摆案以香烛花炮祭祀。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蔡伦祠大厅倒塌,祠内蔡伦像因呈于露天之下,日晒雨淋,终遭毁圯。今存民国二十四年(1935)秋维修时而立之“蔡公祠义捐碑”一块,上刻有《重修汉封龙亭侯蔡公祠记》。

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我在整理研究资料写作有关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我1977年所抄录《重修汉封龙亭侯蔡公祠记》内容个别地方可能有误,查核1996年新版《泾县志》记载,也疑有错讹,本着精益求精,有错纠错的态度,欲再一次核对碑文,以求无误,以免以讹传讹。

2010年8月20日上午,在泾县小岭曹氏宣纸厂厂长曹建勤、泾县丁家桥博文宣纸纸品厂厂长曹秋宝的陪同下,冒着酷暑,再一次来到许湾深潭之上,在蔡伦庙遗址前靠立的碑刻反复进行了核对和拍照。发现现在流传于诸多刊物和书籍上的碑记全文均有一些错讹,现将“蔡公祠义捐碑”全文加标点实录如下,以供读者核对:

                       重修汉封龙亭侯蔡公祠记

大凡事之废弛也,宜乎振兴;物之摧败也,宜乎葺修。溯汉代龙亭侯发明造纸流传于世者,殆遍全球。惟我族居泾西小岭,崇山峻岭,所出之宣纸为他纸冠,尤为吾皖之特产,故人民共食力于宣纸业得度生机者,其恩至深且远。先人恩酬德泽,建庙于深潭之上。并塑神像于兹,为永建奉祀之资。迄今庙宇颓圯,不足以壮观瞻。爰我族父老集议重修,以竟先人之遗志,幸赖仁人善士,慷慨乐输,特于斗室之东经之营之,鸠工庀材,焕然一新。虽无栌欂栉梲之华丽,幸有山水苍翠之雄胜。且白云环绕,仍伏藩篱,碧山拱照,衬作屏障,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为庙之胜概者,固亦馨竹难述也。今适新庙告成,勒诸贞珉,以彰圣德,非有意留名以耀当时者计,惟期后人追昔人。兴感之由,喻怀弗忘,矢守弗替,以垂千秋不朽云尔。

计开芳名列左:

炳如捐洋壹百捌拾壹元;

虔如捐洋伍拾元;

锦聚棚捐洋叁拾元;

耀廷捐洋叁拾元;

昌瑞捐洋贰拾元;

柏亭捐洋贰拾元;

云舫、怀远庄、登瀛、希思公、希冕公、文裘公、汉民、拔先、兴泰棚、秀峰、润斋,以上各捐洋叁拾元;

洪范、永芳,以上各捐洋捌元;

希昱公捐洋柒元;

世代、鸿顺,以上各捐洋陆元;

金禄、康民、嘉猷、汝旦公、筱喜、柏树、洪昌棚、云涛、宝聚棚、鹤松,以上各捐洋伍元;

康保、得意,以上各捐洋四元;

金波、永淦、桂元、志成堂、廷生、三祥、尊三、盆元、良昌,以上各捐洋叁元;

榜元、肇兴、柏富、福寿、福康、坤香、炳纶、高茂,以上各捐洋贰元;

永彬、炳然、金魁、世桠、佳福、元吉、柏钦、泽年、明贤、永志、中孚、启元、秉九、秉月、秉琪、炳坤、沐本、泽民、世山、庚辛、清发、(大下日)花、国基、国强、桂林、德茂、元善、继佑、金祥、炳花、添喜、有喜、金钊、定喜、光荣,以上各捐洋壹元。

观捧公、廷柱、金禄、汝康公,以上各捐柏树壹株。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一月  榖旦  立

 

几点说明:

1.以前我们均将此碑命为《重修汉封龙亭侯蔡公祠记》,现观全碑,更准确的还是按照碑上所镌刻的碑名应为“蔡公祠义捐碑”,此六字镌刻在碑上额,自右而左。

2.以前刊用者缺 “蔡公祠义捐碑”义捐名单部分,这次全文刊出,以资补全,使读者了解全面。

3.义捐碑捐款名单中有一字不识,为“大”字下置一“日”字,遍查手头《古代汉语字典》、《辞海》等工具书,但均未查得有此字,不得而知此为何字,如何读音,亦向读者请教。

 

附注:2010年8月20日,大热,考察回来后,曹建勤厂长中午在枫坑査记大酒店安排吃午饭,县检察院张副检察长、丁家桥镇黄书记、泾县工商局监察室曹主任等知我来,且是考察研究宣纸,故来陪同,家乡人亲啊。曹厂长是个有心人,他和曹秋宝厂长在许湾山上采了一些野马齿苋,让饭店老板炒了上桌,口感极好,大爽,众人争“抢”,让我“抢”的最多。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0922-372946.html

上一篇:脚印成串便是路——《中国宣纸》刊评议
下一篇:吴世新先生《中国宣纸史话》序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